《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被精進鎧 發堅固意

0觀看次
A- A+

20170824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484集

繪圖/黃逸樵


謂諸菩薩修行,
於佛、法、僧、父母、師長之前,
常生卑下之心,敬事孝養,以此為因;
輪迴異生感果,令諸眾咸受化,是名修因感果。

「謂諸菩薩修行」,菩薩也要累生世修行,生生世世都有父母、師長,這是人生一定的道理。只是菩薩來生人間,從凡夫的生活中去覺悟、體會人間各種疾苦,就會去探討人生的真理在哪裡?

不斷地去探究、探究,愈來愈有感覺了,就此開始發心追求。菩薩就是能夠追求真理、體會佛法,同時身體力行在生活中,願意付出去做善事、好事。

菩薩一方面身體力行在修行,一方面要傳佛法。而法來自於佛,所以,我們要恭敬、尊重法的來源,感恩佛給予我們方向。法流行在人間,人世間這麼多的苦,我們若不先放棄那個苦因源頭,要如何修行呢?於是,我們放下一切,專心入叢林,事佛、事僧。

「於佛法僧、父母、師長之前,常生卑下之心」。於佛、法、僧,我們要尊重。我們的身體來自於父母,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對父母要大孝,就應該用慧命回報。有人傳法給我們、教育我們,我們要心生感恩,銘記不忘。因此,我們對人會常常起恭敬心,對佛懂得恭敬,對法、對僧懂得恭敬,對父母尊重。

我們要回報父母恩,給我們身體,讓我們有機會學法,讓我們生活在佛、法、僧三寶中。你若有恭敬、有感恩,自然我們內心「常生卑下之心」。我們的心要好好地敬重、感恩,自然「敬事孝養」。凡事都要放下,用敬重的心孝養師長,和佛、法、僧。

在日常生活中的開口動舌、舉手動作,我們的態度、所表達出來的無不都是因。「以此為因」,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理所當然,這是「理」。行為都在禮節中,禮者歸於理,理所當然,習慣已經成為「識」,也叫做「因」,就是種子。

從佛、法、僧、師長、父母等等長輩,一直到人群中,這念心已經很自然,自然就是道理。這禮節,道理自然,叫做因的種子。

我們稍微不小心,六道輪迴,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果是報在地獄,就生到地獄去;報在畜生,就到畜生道去;報在餓鬼,就在餓鬼道中了。不同的道,叫做「異生感果」,過去生所造作的因,就感來這樣的果報,這就是眾生。

這種「輪迴異生感果,令諸眾咸受化」,菩薩期待與佛一樣,任何苦難的地方,他都願意現身救濟。但最重要的是在人間,菩薩在人間把守地獄門,同時關閉畜生門,教導人人做好事,不要犯戒,自然就不會造下這樣的因,感來惡的果報。「令諸眾咸受化」,與人結好緣,你說的話他才願意接受,才能被你感化,「是名修因感果」;要感化人,我們自己也要修因。

以上所說,都是要引導我們好好地發心立願,善惡分明。倘若善較強,順著這個善因緣趕緊累積,生命中才有貴人。所以,菩薩修行的過程,就是要起這分恭敬心,縮小自己,向最親近的人表達我們的恭敬。從開始在人群中修行,就要如父、如母,如師、如友般的恭敬。

(整理/釋德清、靜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