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五十小劫 謂如半日

0觀看次
A- A+

20170807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大愛臺《靜思妙蓮華》1468集
繪圖/黃逸樵

菩薩修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心不棄捨,常行六度,布施持戒,
歷經無量數劫,盡未來世,
無量無邊,無有厭足,菩薩長時忘我。

用心體會「菩薩修行,從初發心」。菩薩修行是從最初發那念心開始,一直持續「六度萬行」,時間之長、之久,經歷無央數劫。「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是諸菩薩從發心開始,心無退轉,堅持這念心付出。

「乃至成佛,心不棄捨」。一直到成佛,都是常行六度,這念心絕對不棄捨。任何一個眾生都不願放棄,就是不肯捨棄一切眾生,用這個心態常行六度,時時與眾生在一起,這就是菩薩的心願。

「常行六度布施持戒」,常行六度布施,永遠都是無所求回報。修行,不僅發心布施,還是持戒,守規矩。持戒,能維持我們慧命的軌道;在付出的同時,更需要守好我們的戒律,以維持我們的方向不要偏差、錯誤,這是對我們生活中的身、口、意進行規範。

道理就是禮節,禮節就要靠持戒來維持;若有戒律,我們就有禮節了。什麼能夠做,什麼不能做,該進行的要有分寸、有禮節;若如此,就不會犯規律,也能繼續得人身在人間。常常說,佛來人間救眾生,為何不說救人,而說「眾生」呢?各種不同生態的生命,叫做眾生。不論任何生態,都具足真如本性的佛性存在。

修行在我們的行動中,付出守規戒,歷經無量數劫,時間很長久,我們都不能有一點點的偏差失錯。倘若偏差失錯了,也要負起因果。善的種子或者惡的種子永遠都在,惡的,同樣要受業報;善的,能夠受福得報,善惡皆有報。

這種善惡雜揉,惡的趕緊減少,善的趕緊增加,就像菩薩行六度,布施、持戒等。「歷經無量數劫」,菩薩修行從初心一直到成佛,能夠不犯錯誤也要看我們這念心,是否「歷經無量數劫,盡未來世,無量無邊,無有厭足」。

「無有厭足」就是「常行六度布施持戒」,生生世世不捨、不棄眾生,永遠都在行菩薩道;今生此世,還有未來生世,生生世世,不論經過多久時間,就是「無量無邊」。

這念為善、度眾生的念,永無厭足,就是生生世世不斷地受持、修行。這是「菩薩長時忘我」,就是從發心開始,不論經歷多久時間,或者經歷多久生世,我都一樣。問我幾世前開始發心?「忘記了。」這是菩薩長時忘我,長時間不棄、不捨,「常行六度布施持戒」,這就是菩薩的心。

我們發心修行,必定要有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我們既已發現道理,行這個禮節,順軌道去布施,落實在生活中,這是理所當然,又怎會有厭足呢?

(整理/釋德清、靜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