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美玲
主講/證嚴上人
人間菩提20230411宏願喜捨化大用
The Giving of Silent Mentors
宏願喜捨化大用
來去自如心輕安
把握因緣當成就
殷勤精進覺有情
當年創辦慈濟醫學院,因此有因緣推動大體捐贈。回想自己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呼籲大眾?我認為這是「化無用為大用」的生命教育,身體的布施就是「大捨」。
化無用大用,大體捐贈乃生命勇者
當一個人生病時,醫師盡量救治、幫助他;一旦往生了,生命已盡也是自然法則,剩下的這個軀殼無論是以埋葬或是火化處理,都將成為無用之物;若能捐出大體做為醫學教育使用,這是所謂的「上布施」。
在慈濟團體,有很多志工發心立願在活著的時候盡力為人付出,他們也歡喜布施財物;此外,當身體有了病痛甚至面臨死亡,他們也樂意在生命結束時布施身體,讓大體捐作醫學教育或是臨床教學使用,藉以促進醫學生和醫師精進醫術,在日後嘉惠更多病人。
只要能夠利益他人,這些大體志願捐贈者都甘願捨棄對於身體的執著,他們坦然接受有一天生命終將結束,甘願捐出軀體、化無用為大用,響應師父所呼籲的大體捐贈。
無論是器官捐贈或是大體捐贈,每每想到有一大群人如此無私地奉獻,他們在生前積極投入志工行列,最後也願意捐贈大體給慈濟大學,成就醫學生的解剖教學練習。我印象很深刻的其中一位捐贈大德,他在生前表示寧可將來讓醫學生在他身上錯畫千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如此捨身愛人的奉獻精神,對於醫學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慈濟大學醫學系的解剖教學課程裡,這一段故事經常被提及。
菩薩就是覺有情,凡夫與菩薩的差別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大體捐贈者的那一念捨心,就是菩薩的「無畏」布施,我經常讚歎他們是「生命的勇者」,生前立願將來捐贈大體,對於身後事既能交代清楚,這也讓後代子孫知道將來如何依循長輩的意願,在為之處理時不會猶豫不決。這就是我們推動大體捐贈、尊重「大體老師(無語良師)」的方向。
很感恩多年來慈濟大學的大體捐贈者與志願捐贈者,這些大德積極把握生命的使用權,他們不要在生命結束時,什麼事都做不了也來不及去做,只要有因緣條件捐贈大體,他們就去成就它,這是對生命的尊重與一念虔誠。如此的愛心是相當積極而精進的布施,同時也是正知正見的提升。
行善精勤不懈,猶如小螞蟻上須彌山
我一向認為自己很有福氣,才能得到這麼多的護持者與我有志一同。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是從慈善起家,由於志工的精進,才能將慈善的腳步擴展到全球。只要哪裡發生災難,志工就地取材、啟動愛心,即使是還沒有慈濟志工的國家,居住在鄰近國家的志工也會以佛教慈濟之名前往救災,這是以誠懇的愛心為人付出。
我經常勸勉弟子們「誠正信實」,這第一個「誠」字是啟動愛心的因緣,而行善的腳步像在跟時間賽跑。在我的桌前總是放著一個小時鐘,時鐘上面有一隻小螞蟻裝飾,我經常用這隻小螞蟻提醒自己要像牠一樣奮進精勤、分秒不空過!
每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秒針走得飛快,開口數一、二、三,三秒鐘就溜過了!在時間的夾縫中,推動慈濟志業的腳步就像這隻小螞蟻想要攀爬須彌山,每天都必須努力「搶時間」,與時間賽跑而且絲毫不鬆懈。
我不僅自我勉勵腳步不停歇,更希望大家能一同在人間精進善業。慈濟委員大多是一群「婆婆媽媽」,她們總是聽進我的話,回到家中也會與家人分享,提醒晚輩要珍惜時間,把握時間和因緣行孝造福。這些話聽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只要能接受這樣的觀念,便能將人心凝聚成一股大力量。
人多力量大,人間的善行正好需要這樣的一股力量,期待大家懂得珍惜時間、發揮良能。
(整理/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