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寶的愛心屋」 ~花蓮愛心商店陳寓湘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瀅琇(高雄)
圖片來源/詹宜蕎提供

小小年紀的陳寓湘,出生後跟著媽媽見習培訓;媽媽到哪裡,她就跟到哪裡。

「大家好,我叫陳寓湘,今年四歲,我是慈三代。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愛心商店,接下來先讓媽媽講我的愛心商店。」一口稚嫩娃娃音的陳寓湘,有著赤子的純真,也有大將之風的沉穩。

11月27日,在慈善志業溫馨分享會報上,陳寓湘和媽媽詹宜蕎,要來和大家分享,關於「豬寶的愛心屋」募心募愛的故事。

◎弄巧成真募到第一桶金

在陳寓湘兩歲時,經常和媽媽詹宜蕎說:「我將來要去住花蓮。」一開始,詹宜蕎總是半信半疑,後來在陳寓湘四歲時,他們真的因緣巧合地搬來了花蓮。

 2023年8月因入經藏的因緣,一家人一起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

「沒想到所有的因緣,竟然都這麼順暢。今年八月,我們一家人真的回歸了花蓮。」帶著陳寓湘來到花蓮就讀大愛幼兒園時,詹宜蕎認識的人並不多,但她發現,原來這裡有許多人和他們一樣,都是為了陪孩子念書而回到花蓮。既然大家立場相同,又都是慈濟法親,很快地就融洽如家人一般。

住在臺北時,詹宜蕎曾幫朋友申請愛心商店。每回拿著大大、美美的愛心商店貼紙及竹筒回家,陳寓湘總會多看幾眼。一天,陳寓湘終於忍不住問媽媽:「妳為什麼一直幫別人申請這個竹筒?我也要一個!」詹宜蕎回應道:「可是妳沒有店,這個要有客人來投錢,才可以哦!」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發生強烈地震。陳寓湘跟著慈濟志工上街募心募愛。

「但是來我們家的都是客人啊!客人來了,就投錢啊!」童言童語的陳寓湘,其實說得一點也沒錯。於是,詹宜蕎便貼了一張愛心貼紙在她房間應付一下。

「媽媽,妳趕快幫我錄影放到網路上(通訊軟體),告訴別人,來我們家記得帶錢來投哦!」陳寓湘馬上做出行動,詹宜蕎也就不得不順著女兒的心意。沒想到,影片放到群組後,真的募到了一桶錢。母女倆將善款帶回花蓮靜思精舍,親手呈送給上人並說:「要給師公上人救人。」

這是陳寓湘第一桶募心募愛的起點。

◎愛心從臺灣出發

申請到竹筒,「豬寶的愛心屋」也正式對外募心募愛。

搬到花蓮後,詹宜蕎問女兒:「妳還有想要愛心商店嗎?」

「可是我都沒有東西了......」原來,陳寓湘想念那張大大的愛心商店貼紙。

於是,詹宜蕎心裡想著,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女兒失望。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中,她剛好認識了負責花蓮愛心商店的黃秀真。聽聞陳寓湘心願的黃秀真,便直接幫她申請一個竹筒。終於真正成為愛心商店,詹宜蕎母女相當開心,並幫商店取了名字「豬寶的愛心屋」,並正式對外募心募愛。

陳寓湘撿到的臺灣與愛心石頭,成為「豬寶的愛心屋」的鎮店之寶。

過了一段時間,「豬寶的愛心屋」不單單只有愛心竹筒及貼紙,甚至出現了一個鎮店之寶。「有一次去溯溪,寓湘撿到石頭,一個是臺灣,一個是愛心。寓湘就跟我說:『媽媽,愛心就要從臺灣出發,所以這會是我們家的鎮店之寶,我們家都要擺這個東西。』」詹宜蕎這才明白,原來陳寓湘從小一心想要成為慈濟人。

一次,黃秀真問詹宜蕎:「妳願意一起收愛心商店嗎?」聽到可以協助收愛心竹筒,詹宜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相信與商家互動過程中,孩子一定會有所收穫。於是,母女倆踏上了收愛心竹筒之路。

◎單純一念心感動店家

陳寓湘從來都不在意愛心竹筒有多少錢,每每看到零錢倒出來的那一剎那,就會大喊:「哇!我今天看到好多的愛喲!」

帶著小孩收愛心竹筒,會引來側目嗎?「老闆好,我是來收愛心商店的。」一進入店家,陳寓湘會很大聲地說明來意。面對這小娃娃,店家通常會感到很錯愕;這時,詹宜蕎會趕緊與店家進一步互動,而陳寓湘也會拿出結緣品祝福店家。

收到的愛心竹筒有多少錢,從來都不是陳寓湘所在意的。每次只要看到零錢倒出來的那一剎那,她就會大喊:「哇!我今天看到好多的愛喲!好多愛在裡面。」多麼童真又善良的小孩,難怪會那麼受歡迎,簡直是愛心商店小天使。

母女倆巧妙收竹筒的方式,處處受到店家的歡迎。

談到特別的經驗。她們有次來到一家愛心商店,但愛心竹筒卻被店家收了起來不擺了。由於這間寵物店的老闆有在幫助動物,詹宜蕎便和女兒說:「寓湘,他們也有其他的筒子,我們先來把愛分享給這些狗狗跟貓貓。」於是,詹宜蕎讓陳寓湘將錢投入不同的筒子中。原本就喜歡投愛心零錢的陳寓湘,歡樂的一個接一個地投。

店家看見陳寓湘純真投竹筒的模樣說:「妹妹,阿姨好喜歡妳。妳以後可不可以常常來給我看?」詹宜蕎靈機一動說:「可以呀,我們是專門收愛心商店的哦!如果要收愛心商店,我們就會來了。」說完,將錢投入愛心商店的竹筒裡,再次成功募心募愛。此後,她們也就養成了每次收竹筒時,會率先投下那第一個愛心零錢。

母女倆收竹筒時,有時也會遇到店家請她們吃東西,「哇!寓湘,今天老闆請我們吃東西,我們再來把老闆的愛轉出去。」也因為這樣,母女倆更是處處受到店家的歡迎。

◎善效應 四歲小孩的心願

收愛心竹筒的經驗,讓媽媽詹宜蕎明白,孩子的想法沒有框架,充滿無限的可能。

每次陳寓湘要去收愛心竹筒時,詹宜蕎總會將訊息發到社群上,讓朋友圈也能看得到陳寓湘收竹筒的可愛模樣。「有一次,朋友直接轉了錢給我,跟我說:『妳可不可以幫我捐出去,我也想要投到她的愛心商店。』」這樣的善效應,讓詹宜蕎深刻了解到,科技傳法的無遠弗屆。

「有一些朋友,知道我們家是愛心商店,就直接把他們家的竹筒拿到我們家,將零錢倒進我們的愛心竹筒。」詹宜蕎說,「我才發現,我們家的愛心商店跟人家的愛心商店不一樣。別人家的竹筒都是幾塊、幾塊錢的投進去,沒想到我們家竟然是收到一桶、一桶的竹筒。」詹宜蕎與陳寓湘的「豬寶的愛心屋」愛心商店,真的帶來不同凡響的善效應。

收愛心竹筒的經驗,除了讓詹宜蕎有不同以往的體悟,也讓她深刻明白,孩子的想法沒有框架,充滿無限的可能。只因為孩子一顆想救人的單純心念,竟然可以讓愛不斷地擴大、循環。

陳寓湘希望爸爸陳宥憲(右一)的視障朋友,可以和爸爸一樣成為慈濟人,擁有健康又有價值的人生。

分享到最後,陳寓湘拿著麥克風,向現場所有人發心立願:「我想要讓爸爸那些看不到的好朋友,都當慈濟人,也都當吃素的人。感恩大家,講完了。」四歲小孩的心願,是這麼地單純、無邪,卻又這麼地與眾不同。

陳寓湘的爸爸陳宥憲,因為一場車禍導致雙眼全盲,卻還是活得樂觀、積極。而陳寓湘的心願,竟是希望爸爸的視障朋友,可以和爸爸一樣成為慈濟人,擁有健康又有價值的人生。這一家新生代的慈濟家庭,相信未來必是慈濟的新世代力量,為慈濟傳法隨、續人才。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