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麗雲
關嘉振踏入花蓮靜思堂,剎那間,感覺真正回到了心靈的故鄉。(攝影/羅勇輝)
「慈濟的家好大呀!」來自印尼巴淡島三十歲的關嘉振,2023年跟隨慈濟隊伍回到臺灣,參加「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課程與受證。當他踏入花蓮靜思堂時,剎那間,感覺真正回到了心靈的故鄉。
◎透過大愛劇場 認識慈濟
關嘉振說:「雖然奶奶已不在世間,若不是她,我也不會有機會認識慈濟。」十七、八歲時,他和外婆常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大愛劇場》;而大愛劇優美的音樂旋律及饒富深意的歌詞,成為他喜愛看的原因之一。
印尼巴淡島聯絡點志工,透過演出《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弘揚孝道。(2015/05/24;攝影/李炎儐)
2015年巴淡島的慈濟人正籌備《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演繹。剛大學畢業的關嘉振,受朋友之邀一同參加;然而,他對中文的理解尚不深,更何況是精深的佛典經文。幸好有志工將之譯成英文,加上觀賞教學影帶,才逐漸了解他所演繹的「十恩」,旨在說明母親懷胎十月之苦的含意。
演繹當天,母親和朋友前去觀賞,都被劇情感動而落淚。關嘉振說:「透過肢體語言我懂了,懷胎十個月真的很辛苦啊!以前我會跟媽媽拌嘴,演繹過後了解母親的懷胎之苦,對她說話就比較輕了,能退一步就退一步!」
◎莫忘初心 感恩提醒了我
2018年8月18日,印尼巴淡島聯絡處靜思堂舉辦啟用典禮暨聯絡處成立13周年慶,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及來自各地的志工和會眾前來參與。(攝影/Arimami Suryo Asmoro)
之後,關嘉振陸續參加慈濟活動,並在2018年8月巴淡島靜思堂正式啟用時,發願參與培訓。不料過程中,碰到一些人事問題,讓他起了煩惱心;緊接著遇到疫情爆發,身為藥劑師的他,每日深埋工作中,所見所聞皆是病毒的日漸加劇。
面對染病患者的病苦及死亡,令關嘉振感到惶惶不安。每當身體不舒服時,他便想假若自己生病了,家人該如何?關嘉振深陷迷茫、毫無方向的處境,便離慈濟越來越遠。
他的身雖遠離慈濟,但慈濟人的情卻常在。關嘉振尚未參加見習之時,遭逢外婆往生,一群身著莊嚴的慈濟志工前來助念,關嘉振驚訝地說:「我們不認識慈濟,慈濟人這麼用心?」也讓他對慈濟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忘初心」,讓關嘉振開始思考當初加入慈濟的初發心,並在資深慈濟志工的鼓勵下,於2021的歲末祝福再度向菩薩發願。(攝影/羅勇輝)
一天,與關嘉振常有互動的慈濟志工,想到許久未看到他,便來電問候,末了,這位志工不忘加上一句,「莫忘初心啊!有空要回來靜思堂走走。」
這句「莫忘初心」,讓他開始思考當初加入慈濟的初發心。「2018年,靜思堂啟用,我不是向佛菩薩發願要培訓嗎?慈濟家庭這麼溫暖,遇到一點點挫折,我就退轉了嗎?」反覆思量,在資深慈濟志工的鼓勵下,2021的歲末祝福他回去了,並再度向菩薩發願。
◎受證即承擔的開始 不再畏難
精舍師父們在課堂上告訴學員:「要承擔,不要怕困難,承擔也是一種學習。」關嘉振很感恩師父們的提醒,表示自己從承擔中學習到很多。(攝影/楊凱誠)
課堂上,精舍師父提醒學員:「要承擔,不要怕困難,承擔也是一種學習。」尤其德懷師父一開營就為大家打一針強心劑,「受證不是畢業,而是承擔的開始!」
目前,關嘉振承擔義診組長,也負責音控及環保組長,但他老擔心自己做不好。他說:「其實旁邊有很多慈濟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可以請教,我都可以不用擔心。從承擔當中真的學習很多,感恩師父提醒了我,應該我也要承擔。」
一句《靜思語》:「不了解人間的疾苦,永遠比上不足。」關嘉振破涕為笑:「好準啊!以前我常會感到不滿足,現在不會了!」(攝影/羅勇輝)
2023年農曆初四,六十四歲的父親無預警、無病痛地走了。提起這段,關嘉振涕流不止,可想見當下心裡的苦。慈濟人勸慰、安撫他:「不要傷心,我們有一個家庭的家人來愛你!」慈濟家人無處不在的愛,緊緊扣住他的心,伴隨著走上培訓之路。
有機會能見上人,第一次回來的他,心情興奮、歡喜又感恩。他堅定地說道:「我想跟上人說,我會更精進的,會一直走在這條菩薩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