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轉福慧 物盡其用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翎慧

李威震對於輔具有著特殊情感與使命,更有他對「彰化輔具平臺」獨有的定義。(攝影/詹大為)

「我覺得,願意將輔具捐出來的人很有智慧,而接受且延續輔具物命的人,則很有福。所以,我給了輔具平臺一個新的名字,叫做『福慧轉運站』。」

外表敦厚不多話的李威震,對於輔具有著特殊情感與使命,更有他對「彰化輔具平臺」獨有的定義。

◎良善敦厚渾然天成

李威震從小在愛的教育中成長,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和弟弟們感情融洽。如今,他與父親一同經營已創立五十一年的醬油工廠。

起初他將輔具載回家時,曾擔心家人可能會有所顧慮,然而令他驚訝的是,家人不僅不反對,甚至用於載送醬油的小貨車,也成了載送輔具的專車,每當公司需要送貨時,反而需要提前預約使用時間。

李威震和同修賴孟均同行菩薩道,是一對樂做慈濟的精進道侶。圖為2015年新春至廣成安養中心新春愛灑。(攝影/謝玲蘭)

有了家人的配合和全力護持,李威震將自家庭院變成「輔具轉運站」,尤其同修賴孟均,更是他強而有力的助手。

「當年是我『設計』他出來培訓的。2011年我參加《水懺》演繹。心想,要先讓他出來培訓多了解慈濟,以後自己做慈濟阻力才會減少。」賴孟均說話時笑容滿面,幽默的言談中,透露出夫妻同行,樂做慈濟的幸福味。

◎善用轉念去煩惱

賴孟均表示,她至今仍不明白,為什麼李威震會投入輔具這一區塊,尤其忙了一整天家業後,晚上又摸黑一個人窩在庭院整理二手輔具。剛開始她也有點煩惱,後來心念一轉,既然李威震做得這麼法喜,她也應該要歡喜才是。

可以看出,李威震和賴孟均這對菩薩道侶,最大的默契就是「轉念」。每當遇到煩惱或瓶頸時,他們總是可以靈機一動,將原本懊惱的事情,轉化為一股正向的力量。

每一項輔具原有而損壞的功能,李威震總能「維修到好」。(攝影/詹大為)

「一臺輪椅也許只壞掉一個輪子,拆解掉了,成了廢鐵也賣不了多少錢。但只要修一修,它又是一個堪用很久的輔具。既然這樣,那是不是應該想辦法讓這些輔具,重拾再被利用的價值?」2013年受證的李威震,從環保站看見輔具再造的價值。

有了這個念頭後,李威震開始著手「修理」回收的輔具,除了輪椅、病床,甚至製氧機等;電子基底豐厚的他,維修電器類用品是家常便飯;每一項輔具原有而損壞的功能,李威震總能「維修到好」。

他從一臺、兩臺開始,漸漸地堆置了庭院三分之一以上的空間,甚至搭了簡易儲存室,用來置放堪用且功能良好的輔具。

◎見苦知福主動造福

對於輔具的運送,李宗炳(左)相當地配合,只要邀請他幫忙,絕對義不容辭。(攝影/詹大為)

李威震希望借用輔具的人,都能感受到輔具平臺的用心和尊重。而志工李宗炳、范光文和江士偉等人也「見苦知福」,因參與輔具轉運勤務進而投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輔具的運送,李宗炳相當地配合,只要邀請他幫忙,絕對義不容辭;而江士偉則是位專業的噴漆師傅,每當二手輔具修好後,都會請他來噴漆。

「他家庭院空地上堆滿輪椅、電動床、氣墊床、助行器等。常勸他回收掉一些,但是他很勤儉,很多輔具捨不得丟,總是想辦法要把它修好。」范光文口中的李威震,是個惜福愛物、勤勞又深具責任心的人。

江士偉是專業噴漆師傅,當二手輔具修好後,經過他噴漆,外觀看起來就像全新的一樣。(攝影/詹大為)

透過運送輔具的過程,他們深切感受到病患和家屬的需求,因而自然形成輔具團隊,也成為輔具需求者最大的後援。

◎家業志業兩頭顧

無論四季和晴雨,李威震每日一早五點就到醬油工廠洗豆麴,他除了延續家中經營的事業外,還有一項專長,就是撰寫工商使用的作帳系統程式。

自2017年慈濟慈善基金會成立環保輔具平臺後,社區環保輔具需求越來越多;如今,李威震埋首在環保輔具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他說:「家族事業不能放,環保輔具更不能放。想來想去,只好慢慢割捨電腦程式這一部分的時間。」

蘇家正學過機車修理,也會修理輪椅;雖然罹患小腦萎縮症行動不便,但仍把握時間來投入維修。(攝影/詹大為)

原本在環保站做資源回收的蘇家正,看到李威震除了勤務,又為了回收的輔具而忙碌,因而主動幫忙修理輪椅。他說:「我之前才修理好二十幾臺輪椅,最近他又跟我說:『輪椅又不夠了。』需求真的越來越多。」

蘇家正學過機車修理,因此也會修理輪椅。雖然罹患小腦萎縮症行動不便,但仍把握時間,一有空就騎著電動三輪車,來到李威震位於山腳路的家幫忙。

◎即時幫助更有意義

李威震將兩個滑軌靠在貨車尾,一人就能將一張幾十公斤重的病床,輕而易舉地推上車。(攝影/詹大為)

李威震修復回收輔具近十年,在輔具平臺未成立前,他時常感到資源不足;但平臺成立後,資源和助力也變多了,例如南投志工洪錫財,經常作技術傳承,節省了不少開銷。

「有時候,案家的需要是臨時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立刻給予幫助。難免會有聯絡不到其他師兄協助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將輔具送過去。」沉重的病床,在李威震手上看來簡直輕如鴻毛,一個角度、兩個滑軌靠著,就能將一張幾十公斤重的病床,輕而易舉地推上車。

輔具團隊范光文(左)和李威震等人,時時刻刻為輔具需要者,默默耕耘著。(攝影/詹大為)

在社區承擔精進組幹事,時常為往生者助念的李威震認為,「助念」就是和往生大德結一分善緣,但若能載送輔具到病患家中,在患者生前有需要時,立即給予幫助會更有意義。

許多家屬也都因為輔具,而感受到慈濟的好;因此在使用者往生後,歸還輔具的同時,會主動包個紅包表心意。每當李威震婉拒不了時,便以使用者大名捐贈到慈濟基金會,再將收據親送到家屬手中。由於此舉讓家屬備受感動,進而加入慈濟會員的行列。

目前彰化輔具平臺有十三個據點,志工們發揮合和互協的精神,本著助人的初發心,秉持克勤、克儉、克難的慈濟家風,展現「物盡其用」的精神,為輔具需要者默默耕耘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