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菩薩入大法】入經藏 真善美二十的共同印記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清香

在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路上,我們經常一起出班,卻從沒想過,有一天可以一起登上小巨蛋演繹《無量義 法髓頌》。(攝影/林群傑)

對於一個迷你的真善美團隊來說,有九成的志工入經藏兼做記錄,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社區裡的人文真善美志工人數不多,十一位報名十月《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將近四個月的演繹排練加記錄,八成的人要上班、上學,坦白說,每個人都累,但大家做得很歡喜。今年又逢「人文真善美」命名二十周年,我們不約而同報名入經藏,在生命中有這個共同印記,讓我想為這一段過程留下些什麼。

九月上旬,我回到花蓮參加「人文真善美幹部精進研習」,上人殷殷叮嚀,真善美志工都在記錄別人,無所求付出時間、心力、購買器材,莫忘為自己有價值的人生留下紀錄。上人的話,給了我更有力的支持,為真善美法親們留下入經藏紀錄。

謝明晉(右一)和陳清香(左二)搭檔真善美勤務已十二年,圖為2012年5月,二人一起記錄中正紀念堂浴佛人物。(圖片來源:謝明晉)

◎等待到位的說法照片

在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路上,我有兩位重要的搭檔;我們經常一起出班,卻從沒想過,有一天可以一起登上小巨蛋演繹《無量義 法髓頌》。

謝明晉師兄是我回歸社區的「媒人」,和他搭檔十二年,我尊稱他為「師伯」。十二年前的《慈悲三昧水懺》演繹,他因為要拍照而未入經藏;這次,收到邀約入經藏,他一口表示:「我願意」。之後,接到記錄入經藏志工身影的通知,我尚未與大家討論分工方式,師伯就默默地背起相機開拍;每一次排練,都看見他用心拍照的身影。

社區108位入經藏志工,謝明晉花了近三個月的時間拍完,他相當熟悉曲目,也就更清楚要在哪個拍點按下快門,肢體說法才會最到位。(攝影/林群傑)

社區一百零八位入經藏志工,師伯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拍完,由於他也同入經藏,因此熟悉曲目,更清楚要在哪個拍點按下快門,肢體說法才會最到位。

看著頭髮花白的他,認真穿梭在不同教室拍照的身影,好幾次讓我感動到流淚。三、四年前,他一眼視力突然變模糊,檢查後發現眼睛微血管阻塞,後續治療效果有限,醫師表示只能減少過度用眼以延緩惡化。

他為了繼續承擔真善美志工,這幾年減少勤務量,盡量讓「視力」用在刀口上。現在每拍半小時,必須讓眼睛休息,但未因此阻礙他的用心。將近四個月的排練,總共拍了近七千張照片,而每一張照片,都得來不易。

演繹排練及記錄的身心壓力,〈六瑞相〉適時地成了他的紓壓妙方。他總是邊整理照片邊聽。他體會到了:「能付出就是福。」(攝影/林群傑)

「演繹難遭遇,不能遺漏任何一人身影。」師伯表示,回家整理照片才是大工程,篩選、歸類,眼花撩亂中還需註記是否補拍。師伯想起上人說過,「凡事有心就不難,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過程中,身體雖疲累,眼睛痠澀,但一想到可以用照片與大家結好緣,他心裡有著滿滿的歡喜。

這段時間的身心壓力,〈六瑞相〉適時地成了他的紓壓妙方。師伯憶起,第一次在關渡靜思堂的電梯內聽到〈六瑞相〉,非常喜歡,還特地將音樂放進念佛機,邊整理照片邊聽。他說:「能付出就是福。」他從中體會到,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今年七十歲的鄭美珠師姊,在跪、盤腿且肢體動作最多的A白區。排練不缺席,把握休息空檔,自己再不斷的練習。這樣的精神,讓謝明晉感動在心,為她的用心留下許多照片。(攝影/謝明晉)

◎以相機為上人之眼

我的另一位圖像搭檔是張晏瑜,我們經常提供「買一送一」的服務──預約她的圖像勤務,附贈我的文字記錄。

《慈悲三昧水懺》演繹時,張晏瑜因父親重病住院而無法參與。這次演繹訊息一出,她立刻報名,「這一次絕對不能錯過。」二十多首演繹曲目排練密集,為了不在演繹曲目排練時間缺席,她時常利用未排練時加班,即使身體疲累,內心卻充實。

每次排練時,她總不忘帶著相機,一起記錄入經藏志工。她同時承擔起一項重要工作──為每位入經藏志工,整理圖騰地標表。當收到大會提供的地標對照表,她發現隊形變換多達二十多幕,東班、西班,再細分組別。

考慮到較年長的志工要看懂表格有困難,於是她將每個人的地標整理成表格小抄,便於排練時隨身攜帶。人手一表,跑位時,面對各式地標及不同顏色的線條,便能快速定位。

「求法立誓弘願深,任重道遠續法脈,願濟眾生度困厄,願度眾生出苦輪。」這段描述印尼志業推展的曲目,讓她想起受證時發願:「要精進聞法,以健康身體助人,以相機為上人之眼,紀錄美善」的願。

每每練習至此,張晏瑜總自我提醒,要勇於承擔傳承法脈的使命,為慈濟文史留芳。

2015年,張晏瑜(右二)和陳清香(右三)一起承擔海外勤務。(攝影/蕭嘉明)

◎寫出溫暖的光

2011年《慈悲三昧水懺》演繹,是我第一次入經藏,當年感受最深刻的是,不管老老少少,大家為同一目標努力的過程,很棒。所以,我期待著《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

六月,看到演繹周周排練的行程,第一時間我卻猶豫了,因假日有真善美勤務及共修、每個月要回南部探望媽媽......內心幾經掙扎後,轉個念,十二年前演繹,工作比現在更忙都熬過來了,只要有願,一定有方法。

陳清香(前)相信只要有願,一定有方法,在人文真善美命名二十周年之際,她和真善美團隊一起入經藏,為自己留下一個殊勝的印記。(攝影/謝明晉)

工作、排練之餘,我不忘真善美留紀錄的使命。因為每個人入經藏的心路,都是一段很棒的故事,若沒有留下來很可惜。

於是,我利用每次排練的休息空檔,和法親們聊聊入經藏,從中發掘故事。這段日子,每天和時間賽跑,努力寫,除了寫慈濟大藏經,這二年我試著將人事物體會的生活法,整理後投稿至《靜思園地》,希望從我的視角,帶著讀者看見自己生活中的佛法。

曾有法親告訴我:「每次讀完妳的文稿,心裡總是感受溫暖的光。」仔細想想,原來光之所在,就是法。

每個人入經藏的心路,都是一段很棒的故事,於是,我利用每次排練的休息空檔,和法親們聊聊入經藏,從中發掘故事。(攝影/張晏瑜)

今年,是我投入人文真善美志工第十五年,平日要工作、整理薰法心得,還有品書會帶讀,假日有勤務,這一路不輕鬆,但很充實。每當疲憊不堪想停下時,想著當初發下記錄美善的願,告訴自己要堅定。所以我對「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這段偈頌很有感,字字提醒我莫忘初發心。

2023年,人文真善美命名二十周年,我和真善美團隊一起入經藏,是個難得的因緣。我們在靈山法會有一席之地,用自己的肢體說法,同時發揮所能,用文字、照片說故事、傳佛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我們繼續一起說故事、寫歷史、傳美善。

 謝明晉、張晏瑜(右)、陳清香(中)三人一起入經藏,一起記錄經藏演繹的點點滴滴。(攝影/林群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