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花蓮)
劉家錦把握入經藏的因緣,讓他的人生經藏變得更豐厚。(攝影/吳亞馨)
「參加經藏演繹,剛好檢視自己從靜思家風到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有自己的一個小腳印,我的人生經藏變得更豐厚!」向來謙遜、不擅表達的劉家錦,這一天,難得開口分享入經藏的心得。
「我口才不好,但我可以用『手語』演繹佛法,向社會大眾『說』慈濟,這是接引我們年輕一代的好方法之一。」劉家錦的兒子,一九八七年出生的劉懿興在旁,補上自己的心得。
四個月以來,每場排練的場合,都能看見劉家錦(右)與劉懿興(左)父子,共修、共行的身影。(攝影/吳亞馨)
今年十月下旬,在臺北小巨蛋的《無量義法髓頌――以善以愛照亮臺灣及全球》演繹團隊中,花蓮區的入經藏志工裡,有劉家錦與劉懿興父子檔。
四個月以來,在家裡、在演繹排練的現場,他們有共同的音律與節奏,樂音、唱頌、手語。對這些節奏已耳熟能詳的劉家錦同修黃瑞美,除了關心他們父子的練習進度,也不忘叮嚀要找時間休息,因為父子倆的身體都正處於維修的狀態......
◎父與子,共修領解法義
《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共修,花蓮、台東志工與慈濟醫療志業體及基金會同仁總驗收。圖:劉家錦(左)專注演練。(攝影/黃銘村)
「二〇一二年,我也參與《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今年再參加演繹,我深深體會上人的教誨,『從改往修來的懺悔自修,到《無量義法髓頌》教菩薩法、行菩薩道』,這真是我人生完整的修與行的過程!」說著說著,劉家錦不禁哽咽了。
雙腳已嚴重變形的劉家錦,原本難以行走自如。去年年中他的右膝,才剛置換人工膝關節,但仍堅持參加演繹。
「我都快滿七十歲了,如果沒有把握這次的機會,不一定還有下次!」他說:「左膝,等演繹圓滿,再來安排進廠維修。」
劉家錦自投入慈濟後,除了承擔環保幹事、陪伴慈濟青年成長,在慈善訪視、急難救助、活動場地布置等勤務也從不缺席。(攝影/柏傳琦)
劉家錦一九九五年自軍中退役後,隔年即投入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志工的行列,並於一九九七年受證為慈誠隊員。
二十七年來,他在慈善訪視、急難救助、活動場地布置等勤務,從不缺席;承擔環保幹事、陪伴慈濟青年成長,他更是處處補位;尤其在花蓮志工的總務功能幹事,他前後承擔約九年之久。
「我抱持老二哲學,默默做就對了!」補處、護處,都有他的隱形力量。
「懿興在去年年初,老是感覺聞到異味,又不時好像放電般,到慈濟醫院檢查,結果是腦部長了『星狀細胞瘤』」,談到兒子突如其來的病魔考驗,劉家錦淡定中帶著心疼。
劉懿興(中)雖然同時在做標靶治療,但仍然把握入經藏的機會,期望讓更多年輕人看到、聽到、感受到――「我是這樣傳法!」(攝影/吳亞馨)
目前,劉懿興仍持續做標靶治療中。
劉懿興,任職於佛教慈濟科技大學,經常扮演手語演繹的種子隊。在二十五周年校慶時,演繹《無量義經》,就有他的身影。這次入經藏,他在父母的鼓勵下,欣然入列。
「我的體力還可以,對於歌曲與手語的熟悉度,是不會有負擔。我年輕吸收力快,為何不好好出來說法?」劉懿興說:「生病對我來說,知道了,就接受它,接受治療,開開心心活著就好!」
「入經藏,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場殊盛的演繹。」劉懿興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看到、聽到、感受到――「我是這樣傳法!」
◎從「大」至「微」,從微漸「修」
劉家錦全心全力投入醫療志工的行列,跟隨上人做慈濟直至今日。(攝影/黃炳添)
劉家錦在家中,曾有過三個專屬的稱號,代表他人生不同時期的蛻變。
四十二歲以前,每次他從部隊回家,家人總是說:「大少爺回來了!」
「我在部隊裡負責批閱公文,回家是不做家事的。」劉家錦經常帶著軍官位階回家。
四十三歲那年,加入慈濟醫療志工的行列,由於全心全力投入,家人改口稱他:「大志工回來了!」
對於家人的反諷,劉家錦聽在耳裡,反省在心裡。他說:「那時的我,雖然退休了,也沒幫忙家務事,一心做志工,反而引起家人的煩惱,這是不對的。」
劉家錦(左三)回憶做志工的心路歷程,認為「要做慈濟,就要認真改變自己!」(攝影/許榮輝)
「要做慈濟,就要認真改變自己!」劉家錦回憶這一段過程,對家人充滿了歉意。「我開始學做家事,因為太太擔任教師,早出晚歸,小孩子還在上學,我挑起『家庭煮夫』的角色。」
「學做菜,不懂、不會,就打電話到鳳林的老家問媽媽;上館子吃飯,師傅做的料理,我用心品嚐再品嚐,默記在心......」劉家錦非常得意的說:「現在我家的三餐,幾乎是我在準備。」
黃瑞美看到劉家錦的改變,也有志一同加入了慈濟教師聯誼會,並在校園推動《靜思語》教學。
「爸爸改變很多,我大學時期在外地求學。回來後,才發現爸爸媽媽都投入了慈濟志業,這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劉懿興說。
劉家錦(左)與劉懿興(右)父子在靜思書軒分享彼此入經藏心得與觀照自己心境的改變。(攝影/吳亞馨)
「上人教導弟子喝『四神湯』,這帖良方,帶入了我的家庭。慢慢的,家庭氣氛不一樣了!」劉家錦說慈濟人文薰習,可以改變一個家庭,慢慢影響社會,他個人就是最佳的實踐者與見證者。
現在,劉家錦的稱呼,已上修到「菩薩行者」。
「現在我家師姊,看到我聲色稍現怒目,或音頻調高,會提醒我:
『火燒功德林,注意慈濟形象......』」劉家錦說一路走來,最大受益者是自己。
從「大少爺」到「大志工」,再到「菩薩行者」,劉家錦在人生的經藏裡,也觀照到自己向上、向善的「三變」轉折。
◎順緣如願皆圓滿
從軍人陽剛本色,到慈濟志工需具備的柔軟心,劉家錦說:「個性的轉變與切換,要從擔任心蓮病房志工說起。」
劉家錦在心蓮病房學到「凡事要圓滿,不要有遺憾!」的行事態度及人生智慧。(攝影/柏傳琦)
「當了十年的心蓮病房志工,看盡人生老病死的課題,我已學會看淡人生。」
「曾經陪伴一位七十幾歲的客家人阿媽,我用客家語與她聊天、談心,她把我看得比自己的孩子還親,最後很安詳的走到人生終點,令我感到欣慰。」
「為了圓滿病患的心願,清晨六點,我載著他到七星潭看日出,病患看完日出後,心滿意足的回到病房即呼呼大睡,已忘了身體的疼痛。」
「凡事要圓滿,不要有遺憾!」這是劉家錦在心蓮病房學到的行事態度與人生智慧。
「人生不要太計較,該做就要去做,耕福田自己要把握。」劉家錦在這一段期間的體悟,讓他後來在承接林林總總的志工勤務時,總是獲得志工一致的讚歎。
誠如志工郭慶賓所說:「家錦就是人緣好,好說話!」
◎忠誠不二,始終如一
軍人出身的劉家錦,下定決心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堅持到底;對於上人教導的菩薩法與菩薩行路,他也會繼續向前行,始終如一。(攝影/莊煌明)
「我是軍人出身,下定決心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堅持到底!」經過人文淘洗的劉家錦,不見絲毫陽剛之氣,只散發出慈悲與柔軟。
「此次入經藏,慶幸自己來得及親身參與。尤其,在慈濟的宗門脈絡裡,看到的歷史紀錄,對照自己的經歷,是那麼鮮明!」劉家錦盤點了自己親自踩下的步伐。
「上人教導的菩薩法與菩薩行路,我會繼續向前行,始終如一。」劉家錦肯定的說。
以真實的人事,詮釋經文的義理,這是最珍貴的人生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