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菩薩入大法】身是載道器 發揮大用益人群

0觀看次
A- A+

撰文/楊惠慈(花蓮)

張揚川(中)作為器官捐贈的受惠者,始終感念捐贈者的無私大愛,以及醫療團隊的用心。(攝影/林美雪)

「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每當這段音樂響起,慈濟志工張揚川的步伐與手語配合得更加有力!作為一個器官捐贈的受惠者,對《無量義經.德行品》這段經文,他有著更深刻的體悟與感受。

換腎至今已十餘年,張揚川始終感念捐贈者的無私大愛,以及醫療團隊的用心;更感恩上人當初排除萬難,推動骨髓捐贈、大體捐贈和器官捐贈的決心。藉著上人的「德」,自己才能「得」此福緣,擺脫病苦身軀的局限,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甚至在慈濟發揮良能。

◎有效地調配時間

張揚川(左)身為環保輔具志工,同時也是社區的人文真善美錄影,在繁忙的勤務中,他勇敢挑起經藏演繹「B白種子」的重任。(攝影/廖文聰)

既體悟「身是載道器」,也因著這分同理心與感恩心,他將「環保輔具志工」視為終身的責任與使命;對於申請環保輔具的病患,更是多了一分細膩與溫柔。

張揚川同時也是社區的人文真善美錄影,在繁忙的志工勤務中,他更在這次的經藏演繹中,勇敢地挑起「B白種子」的重任。

由於「種子」需北上集訓的次數比其他菩薩多,再加上彩排時間,有時週末連著三天必須早出晚歸,所幸孩子們都已長大;妻子也因為張揚川時常分享做志工的點滴,而多了幾分理解與包容,但有時還是會開玩笑地說:「好像我這個上班族還得配合不上班的你呢!」因此,他仍需努力找機會與妻子溝通和陪伴。

◎地標 今年入經藏的最大特色

地標團隊仔細對照複雜的位置圖,針對每一個動線與位置進行貼地標作業。(攝影/劉家鳳)

「今年入經藏的最大特色就是『地標』!」張揚川表示,手語雖然不難,但為了整體的美感,隨著隊形不斷地壓縮和變換,「站對位置」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此「地標」便起了關鍵作用。由於場上的地標,都是由「種子」負責貼上,因此「種子」更需要具備整體概念。

除了彩排外,「種子」有時需要提早,甚或提前一天到現場貼地標;有時也要幫忙事前鋪設,以及事後捲起貼得密密麻麻的位置圖地毯,以便彩排得以順利進行。

種子團隊間,也因為有更多的互動機會,自然容易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同時也培養出凝聚力;當遇有不懂的地方時,會相互提醒並適時補位。即便參與演繹的菩薩們,在體力、反應和記憶上不比年輕人,抑或常有手勢比錯或走錯之時;然而張揚川認為,大家都是截長補短,只消私下提醒、相互支援,所以並不感覺有壓力。

◎從承擔中成長

2023年10月《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將登上臺北小巨蛋,演繹志工緊鑼密鼓地彩排共修,期將這「靈山大法會」完美呈現。(攝影/白崑廷)

張揚川原本站位「B藍」,後因「白」位更需要耐得住長跪,這才被調配到「B白」。至於為何會承擔種子?起初他心想:「喔!這個付出的時間和心力要很多耶!」但他明白,承擔種子是一分責任,自我要求也更高。他表示,剛開始看「豆豆圖」有如無字天書,也曾走錯位置而心生挫折,唯在不斷自我惕勵下,遂漸找出「眉角」來。

由於彩排現場有一千多人,「種子」要很熟悉自己的身分位置,以及每個位置的對應圖,他說:「只有自己把功課做足,心夠定,才能帶領他人!」經過這段時間的淬鍊,張揚川深深體會到其實自己收穫更多。

隨著10月20日《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時間的逐漸拉近,每位參與演繹的志工,無不繃緊神經,齊聚一堂,緊鑼密鼓地彩排共修,期將這「靈山大法會」完美呈現,好讓臺上、臺下所有與會者,都能一齊浸潤在法義的喜悅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