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玉縣
攝影/陳麗雪
三十四歲的Aarti Devi和孩子,一同生活在僅有二坪多的租屋處。
十年前,Aarti Devi的先生離世後,她便開始獨自撫養一歲多的孩子Roushan Kumar;如今,這對母子共同生活在一棟住屋的二樓,每月租金1700盧比(臺幣約650元)。
這棟房子,樓板面積不大,卻隔了九間房間,還有一間共用的浴室、廁所和水龍頭,供住民洗衣、洗菜之用。Aarti Devi所租的房間大約僅有二坪多,鍋具、餐具只能放在崁入牆壁的平臺上;睡覺時,就地鋪上薄被,起床後摺好堆疊在牆邊。
Roushan Kumar小時候罹患小兒麻痺症,以致雙手雙腳肌肉萎縮;為了治療孩子,Aarti Devi帶著他四處尋求私人醫生治療。逐漸地,孩子從無法站立,進步到能夠站立。然而,幾年下來,Aarti Devi花光了身邊的積蓄,只好改到政府成立的診所看診,卻一直未見效果,但她實在沒有能力再帶孩子看私人醫生,只好將就如此。
租屋處空間狹小,生活用品僅能放置在崁入牆壁的平臺上。
由於Aarti Devi視力不好,只能靠著勞動,到工地搬磚塊或水泥等。雖然工作不穩定,但只要有工作就有收入;現在,她一周大約工作兩至三天,每天工資400盧比,一個月可工作十二天左右,她就靠著這些工資打理生活。
而Aarti Devi會與慈濟接軌,是因為有人向本土志工恩德拉吉(Endrajeet Paswan)提報,於是慈濟便在2023年6月開案。
當志工前往了解Aarti Devi的情形後,希望她靠自己的能力支付房租,至於物資方面,則由慈濟支援。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慈濟的發放日,發給Aarti Devi的物資,包括大米、麵粉,以及鷹嘴豆、黃扁豆、香料粉、肥皂等;幸好孩子目前就讀NGO學校,學費全免。
職能治療師見Roushan Kumar坐在地上寫功課,便建議志工幫忙準備桌椅,讓他可以坐在椅子上,就著桌子寫功課。
因為Roushan Kumar四肢無力,於是訪視團隊邀約職能治療師會同前往關懷。當治療師看見Roushan Kumar坐在地上寫功課時,覺得這樣對孩子不好,因此建議志工幫他準備桌椅,讓他可以坐在椅子上,就著桌子寫功課。
志工駱美花表示,因為母子倆居住空間狹窄,因此志工準備了摺疊桌,方便桌子收放;志工也特地挑選較為穩固的桌椅,方便Roushan Kumar起落時,可以用桌椅支撐他身體的重量。
9月16日星期六,Roushan Kumar不用上課,志工事先聯繫Aarti Devi,在這天上午將桌椅送去。Roushan Kumar看到這套桌椅,欣喜萬分地用手觸摸,臉上露出又驚又喜的笑容,並隨即拿出他的作業,就著桌子寫給旁邊的七位志工看。
職能治療師叮嚀Roushan Kumar,要經常高舉裝滿水的寶特瓶,以利訓練手部肌耐力。
志工們看著Roushan Kumar以工整的字跡寫著英文作業,寫完還字正腔圓地唸著寫好的作業,讓志工們忍不住為他鼓掌,也鼓勵他要好好學習,並且不要忘了職能治療師的叮嚀,要經常用手高舉裝滿水的寶特瓶,以訓練手部的肌耐力。
話不多的Aarti Devi,始終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孩子與志工互動,並歡喜地露齒微笑。駱美花忽然瞥見屋子裡,擺著志工先前來關懷時交給她的竹筒,便問:「有在投愛心嗎?」Aarti Devi點點頭,將竹筒拿給駱美花。駱美花上下搖了一下,裡面果然有一些硬幣,於是將硬幣帶回,再把竹筒再交給Aarti Devi,告訴她:「這些錢是拿來幫助人家的,投的錢不論多少,都是妳的愛心,也是送給受到幫助的人一分祝福。」
Aarti Devi捐出竹筒中的硬幣,來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跟著前來的本土志工西瑪(Sima K. Gupta),9月10日上午與慈濟人在大覺寺相遇後,就連著幾天跟著慈濟醫療團隊到恆河比哈村,為村民記錄健康檢查的結果。
前兩天,她到寺廟當志工,接著又到一所學校教導學生繪畫;16日這天,她前來慈濟菩提迦耶會所,跟著志工送桌椅給Roushan Kumar。西瑪表示,之前跟著醫療團隊到恆河比哈村時,她學會了很多事,也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更了解到慈濟人認真做事的態度。
當她看到志工對Aarti Devi母子的幫助,以及孩子開心的笑容時,她感動地說:「非常感謝你們這麼熱情地來幫助這個孩子,看到你們這麼照顧他們,我真的很感動。」
本土志工西瑪(左)表示,跟著醫療團隊到恆河比哈村時,她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更了解到慈濟人認真做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