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愛的苗圃】花蓮幼兒園

0觀看次
A- A+

圖文/花蓮大愛幼兒園

◎幼兒園起源

花蓮大愛幼兒園的前身,為花蓮慈濟慈善基金會附屬托嬰中心。

說到大愛幼兒園的成立,就得回溯到它的起源──花蓮慈濟慈善基金會附屬的托嬰中心。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後,許多職工幼齡的嬰孩,必須找保母或至托嬰中心照顧,但醫護人員大多輪班制,而外面的托兒所必須八點前送托,四點半接回;這樣的規定,對忙碌的醫護人員來說,是很大的限制。

德旭師父回憶起托嬰中心的緣起:「上人體恤志業體同仁的辛勞,特別將花蓮慈院挪出一塊空間,來照顧同仁的孩子。」

於是,1992年4月4日,慈濟托嬰中心正式成立,並招收滿月到三足歲的嬰幼兒。當時的收托方式,分為臨時托、半日托,以及全日托;為了配合同仁的工作性質,特地將托嬰時間延長,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六點,若是同仁工作太忙來不及接小孩時,還可延長至七點。

為了精進嬰幼兒的專業照護,特別邀請小兒科朱家祥醫師對托嬰中心同仁進行教育訓練。

托嬰中心為了精進對嬰幼兒的專業照護,初期特別邀請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朱家祥醫師,為托嬰中心的同仁進行教育訓練;不只提升照顧品質,也安了家長的心。

◎幼兒園成立

為了延續托嬰中心幼兒教育,2005年12月13日,花蓮大愛托兒所正式設立。第一任花蓮大愛托兒所所長蔡親憬(現法耘師父),於2001年3月來到花蓮托嬰中心服務,共同為大愛幼兒教育付出。

花蓮大愛幼兒園(註)的成立較為特別,不對外招生,只開放志業體同仁的孩子就讀。德旭師父指出,花蓮幼兒園與其他慈濟幼兒園不同之處,在於慈濟小學已有附設幼兒園,按照法令規定,國小附屬的幼兒園,只能招收中、大班學生;為此,花蓮幼兒園只能招收四歲以下的幼童,而四歲以上則由慈濟小學附設幼兒園招收。

第一任花蓮大愛托兒所所長蔡親憬(右,現法耘師父),於2001年3月來到花蓮托嬰中心服務,共同為大愛幼兒教育付出。

德旭師父認為,這點在教育的銜接上會不太完整,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學習,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生活常規和禮儀,沒多久又得換一個環境重新適應,這對幼兒園老師和孩子來說,都是非常可惜的。

這幾年,要在花蓮找到幼教老師非常困難,德旭師父表示,早期的教保人員,多數由慈濟科技大學幼保科系培育,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氛圍也不同了。現在的家長,將孩子捧在手心上寵著,相對地,當老師是非常辛苦的;好不容易培養學生念完幼保系,畢業後,他們卻不見得願意在這個領域服務。因此,幼兒園越來越難找到老師,但我們真的非常感恩,幼兒園的每位老師都很願意付出,他們彼此支援,相互補位、協助,是很棒的教育工作團隊。

◎老幼共學

老幼共學的過程中,不僅讓長輩露出了笑容,孩子也可從中學習如何與長輩相處。

花蓮大愛幼兒園有一大特色,就是推行老幼共學。因為慈濟醫院的關係,院內設立的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專門服務有需求的高齡長者。早在托嬰中心時代,這些小小孩就有機會和院內輕安居的長輩進行互動。

近年來,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各地的日照中心,為長輩安排各項活動,但是有幼兒共同參與的卻很少見。別看孩子小小年紀,他們可是長輩的最佳藥方;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在和長輩互動的過程中,不但讓他們露出了笑容,孩子們也可從中學習如何和長輩相處。

「園長媽咪,我們等一下要去爺爺、奶奶的學校,和他們一起玩!」信心班的楷菲開心地分享著 :「去日照中心和爺爺、奶奶一起創作很快樂,可以做出很有創意的作品。我們一起創作的時候,爺爺、奶奶會教我怎麼做,可是有時候是我教他們喔!」

因有日照中心的特殊條件,花蓮大愛幼兒園積極發展老幼共學,成為園所的特色之一。

每個月,老師會帶著孩子到日照中心進行老幼共學,孩子都稱呼日照中心是爺爺、奶奶的學校。為了配合不同節日,老師還會設計不同的活動課程,例如農曆春節寫春聯和做吉祥物、佛誕節做蔬食、端午包粽,父親節則做芳療娃娃送給長輩們;而重陽節,孩子們則用小手親自給長輩們按摩搥背,逗得爺爺、奶奶樂得合不攏嘴,洋溢著幸福感。

老幼共學不只是單純的活動課程,對於日漸退化的長輩們,和孩子互動是最好的復健,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滋潤;而對孩子們來說,學習如何和老人家相處,懂得尊重長輩,並在小小的心靈種下善的種子。

花蓮慈濟大愛幼兒園,因為有日照中心的特殊條件,積極發展老幼共學,成為花蓮園所的特色之一。


註:2012年,政府頒布「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幼托整合才從大愛托兒所改名為大愛幼兒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