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花蓮)
分別來自辛巴威、莫三比克的沈善涵(左)、李若娜(中)、譚安杰(右),趁著暑假期間學習人文真善美的實際運作,同時也從活動中了解慈濟的人文與執行概況。(攝影/柏傳琦)
八月二十日,慈濟花蓮鳳林共修環保教育站,舉辦了一場「七月吉祥月祈福會」。
上午八點,就讀佛教慈濟科技大學的譚安杰(Agostinho Augusto Tila)、沈善涵(Martha Sande)、李若娜(Estella Mutonhori)已來到現場,與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會合,準備今日活動的採錄。
這天,由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採一對一,以「師徒制」的方式,帶領同學臨場攝影與採訪;而志工蕭寂興出的功課,是「採訪一位阿媽,聊一聊參加心得。」
「阿媽聽不懂我說什麼!」沈善涵在活動現場,帶著外國腔調的國語,採訪一位只聽得懂臺語的阿媽時,立刻面臨了考驗。但她靈機應變,陪著阿媽一起做環保手作小盆栽,用「心、眼、手」與阿媽有了對話。
◎臨場,最好的學習
祈福會活動結束後,在教育站的一隅,志工即刻邀請同學一起整理照片,從中也教導挑選照片的要領。(攝影/蕭寂興)
這群來自莫三比克與辛巴威的年輕學子,是慈濟基金會為培育海外駐點人才,在該國特別遴選後來到臺灣,除了學習知識增能與慈濟人文外,也特別在慈濟大學學習華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期待他們一年後回到自己的國家,能在當地推動慈濟會務,並與慈濟基金會臺灣本會無縫接軌。
為了加強同學的採訪與記錄能力,宗教處海外事務室與慈濟科技大學,特別邀請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加入培育團隊,帶領同學參與社區及活動實做。
「活動攝影,不只要抓住參與者的特寫鏡頭,更需記錄大場景的鏡頭,可以清楚表達活動的性質,而互動時的照片,也蘊含著故事。」李若娜在志工柏傳琦的指導下,努力學習捕捉各個角度生動的畫面;而柏傳琦也當場說明七月吉祥月的由來,讓李若娜了解這場活動的意義後,更容易拍到「會說話的照片」。
看著譚安杰(右)不停移動找畫面的身軀,邱繼清(左)傳授善用攝影機的小鏡頭,用雙手移動相機找畫面更快速。(攝影/曾慶熹)
在現場的另一端,譚安杰正彎著身軀,緊抓著鏡頭尋找畫面......
「拍照時,手上的相機可以左右上下移動尋找畫面,只要藉著相機的小螢幕就可以捕捉畫面,眼睛不一定要貼著鏡頭走。」志工邱繼清是專業攝影師,他在現場手把手帶著譚安杰移動著鏡頭。每拍完照片,邱繼清直接開啟照片檔,與譚安杰討論照片的取景與比例,為下一次按下快門前,讓技術再升級。
這一批同學,自今年五月以來,跟著人文真善美志工出班各項活動,漸漸地找到了「會說故事的照片」。
「活動記錄,自己一定要先融入情境,有感受、有感動,才能拍出好照片,才能說出好聽的故事。」蕭寂興早於五月第一堂課中,已先告訴同學,如何拍出「有故事照片」的要領。
◎千里因緣,一念啟
志工蕭寂興(左)在活動現場教導沈善涵(右)取景的視角,及訪談人物的選擇,可以讓報導更為豐富。(攝影/曾慶熹)
二〇二三年五月,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啟動海外學子的培力計畫,「第一個目標,要能拿相機,第二個重點,一定要實做!」蕭寂興心裡有個底。
志工採一對一教學,以師傅帶徒弟的態度「伴學」。但在第一次的靜態課程中,志工就遇到了考驗──這群同學雖然具備日常生活等語文能力,但聽不懂專業術語。
「最好的教學就是做中學習,參與動態課程,能更快進入學習歷程。」蕭寂興開始著手規畫動態實做。於是,五月份在花蓮靜思堂的浴佛大典,展開了第一次的現場教學;莫三比克的譚安杰、史奕謙(Antonio Pedro Patricio)、高慧凡(Cristina Fernando Mafigo),以及辛巴威的沈善涵、李若娜,共同參與了實做課的初體驗。
然而這批海外同學,因未曾經歷如此莊嚴盛大的場面,顯得有點不知所措,這時志工即刻更替授課模式,先讓同學親身進入浴佛的情境,與慈濟人一起參與場佈,融入活動氛圍,再引導進入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角色。
志工詹進德(前右一)與蕭寂興(左一)進行挑選照片的桌邊教學,同學有問題當場問、當場答、當場解惑。(攝影/鄭啟聰)
「感動自己,才能拍出感動人的好照片!」蕭寂興等一群志工,以自己的心路歷程,漸次引導同學們。而他們在此次浴佛大典的攝影作品,是攝影功夫的前測,也讓志工了解如何循序教學。
七月十四日舉辦的「溯源。青履行 慈濟青年營」營隊活動中,同學們全程參與記錄工作,拍攝的照片已能運用於簡報。師徒的用心逐漸展露成果,而同學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採用,成就感油然而生,自信心更溢於言表。
◎鏡頭後,有乾坤
譚安杰在莫三比克有操作單眼相機的經驗;沈善涵及李若娜則是在臺灣「第一次」拿起單眼相機。
「我雖然在莫三比克已做了四年的人文真善美工作,但在那裡我沒有學習的對象!」
「景深與分鏡,是我回來臺灣後,學習到的新技巧。」從譚安杰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的進步。
譚安杰(左)在莫三比克雖有操作單眼相機的經驗,但景深與分鏡則是來臺灣後,才學習到的新技巧。(攝影/曾慶熹)
「在拍照的過程中,要同步想好簡報所要講的故事!」譚安杰把蕭寂興的經驗分享,深深牢記。
「在辛巴威,我跟若娜是用手機拍照,因為沒人教,所以都『亂拍』,拍完了,發現很難找到好照片!」沈善涵笑看李若娜說。
「我們學到拍照前要先思考如何取角度,事後如何挑照片,怎麼寫文章。」李若娜補充說:「我們學會九宮格的取鏡技巧!」
「拍照有三個重要的要領,遠鏡頭、中鏡頭,到臉部表情變化的特寫。」莫三比克的高慧凡,來到臺灣才開始學習用相機拍照。
然而「景深」是一項非常專業的技術,在慈濟,照片裡頭更有著「情深」,那是長情大愛的感動,是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