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明萌(臺北)
圖片來源/郭乃文(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林啟禎(左)在《良醫多是苦中來》一書,期許世間能有更多的好醫師,施展仁醫仁德的抱負,讓更多的患者離苦得樂。
手術房內,大型照明燈直晃晃地照在病患血色的傷口,置身於20度的低溫,林啟禎醫師的汗水,卻不停地一滴滴從額頭冒出,直落在病人已滅菌後的手術服上。
主責護理師在旁見狀,忍不住輕聲問:「林醫師,您還好嗎?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生死關頭 奮不顧身
三十六年前的那場開刀經歷,至今仍深印在林啟禎腦海......
時間回到1987年,花蓮慈濟醫院剛啟業一年。那年七月,骨科只有兩名醫師,分別是從臺大總醫師結業,升上第一年主治醫師,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的陳英和;另一位則是夏季和冬季各支援兩個月,剛升上第四年住院醫師的林啟禎。
仲夏夜的周末夜晚,原本林啟禎當天必須值班,但因高燒到39.5度,身體非常虛弱,在家中休息、待命。傍晚六點多,一通從醫院打來的緊急電話,讓他立刻從床上爬起來。
行醫近四十年,林啟禎(中)始終秉持著病人第一的精神,使他分別在2018年榮獲「醫療貢獻獎」,以及2019年的「臺灣醫療典範獎」。
陳英和告訴他,有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游泳戲水時,下水姿勢不當,導致頭部直直墜落,撞到底部的磁磚,重擊之後整個扭曲,頸椎第五節到六節骨折、脫臼。由於傷及多處神經,若不馬上手術,會有四肢癱瘓及生命的危險。
了解這名病患的狀況後,林啟禎深知單靠一位醫師無法完成手術,於是他用最快的速度飛奔趕至醫院。手術房裡,刷手護理師、麻醉師、專責護理師及流動護理師已準備就緒。
在刷手、穿戴手術衣帽前,仍高燒不退的林啟禎,先請陳英和幫他從靜脈打了一劑退燒針,希望可以平安撐過這一檯艱難且漫長的手術。畢竟,這檯刀若在人力充足下,應是由三位醫師們共同合作,但因為牽涉到第五、六節骨折脫臼及神經復位手術,是頗為高難度的挑戰。
手術的範圍很敏感,必須從脖子前的氣管旁邊劃開,不只要避開內側的食道、支氣管,術中還需小心翼翼閃過外側的頸動脈、頸靜脈及錯綜複雜的神經系統,然後探索找到頸椎第五、六節骨折扭曲發生病變之處。
醫師們所需修復的傷口極深,周邊組織也複雜,若不小心劃破頸動脈或其他血管,可能引起大出血而導致患者死亡。
另外,醫師還必須取病人骨盆的自體骨來固定不穩定的脊椎,所以需要一位主治醫師,外加一位有經驗的助手撥開內側的食道、支氣管等器官;如果有另一位助手,可以在對側撥開外側頸動靜脈,並保護複雜的神經系統,更能保證順利圓滿完成救人的使命。
而林啟禎就是身兼內外側的拉勾,兩隻手同時運用,將術野(註)拉開,讓主治醫師陳英和可以盡心力,修復重創後的第五、六節頸椎及周邊神經。
搶救生命,時間分秒浪費不得,體力又是極大的考驗,尤其當醫師本身也生病的時候......
◎痛徹心扉 也要守護你
然而,這複雜的手術進行到一半時,退燒針已漸失效,林啟禎又高燒了起來,豆大的汗珠如雨下,專責護士只能一再幫他擦汗,並將情形告知陳英和。
全身包覆著手術衣的林啟禎,唯一可以裸露之處,就只有腳上穿著開刀房鞋的腳背,若從此處靜脈注射退燒針,肌膚又薄又嫩的,打針下去的痛感,要比從手臂劇烈好幾倍。
「你就直接打吧!」林啟禎指著右腳背告訴陳英和。陳英和小心翼翼地找到腳背上的靜脈血管,又再補上一針。這樣用留滯針的退燒方式,有點類似點滴的效果,讓退燒藥得以持續,以利控制林啟禎的體溫。
「當針頭刺入腳背上的那一剎那,那痛徹心扉的感覺,我即使經過了三十六年,仍然是餘悸猶存!」林啟禎回憶道,那清澈如水的退燒藥,一點一滴從點滴架的超長距離注入腳背,除了壓力加速度讓他感覺極端不舒服,還必須忍受輸液注射太多,三小時手術中無法上廁所的煎熬;幸好他當時只有三十多歲,膀胱還挺得住。
林啟禎咬緊牙根,承載著身體上所有的不適,與陳英和合作無間,一步步將病患的生命搶救回來。
面對小尺寸的病患,需要更多的細心與耐心。
◎莫忘初衷 堅守理想
三十多年前,後山東部醫療資源嚴重缺乏,證嚴上人念茲在茲,無非要在醫療貧瘠的花蓮,網羅良醫良護來照顧偏鄉民眾。
當年的林啟禎醫師,因臺大醫院與慈濟醫院建教合作,而短暫被調派到花蓮服務,但在那段歲月裡,他與陳英和兩位骨科醫師,卻搶救了不少傷患脫離險境,也為自己的從醫過程,留下了美好的印記。
如今已是耳順之齡,榮任成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及成大醫學院教授的林啟禎,每想起當年支援花蓮醫療的這段往事,仍記憶猶新。
雖已屆耳順之年,林啟禎盡心於杏林,身兼數職的他,分別是成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及成大醫學院教授。
行醫近四十年,林啟禎始終堅守自己的崗位,秉持著病人第一的精神,使他分別在2018年榮獲「醫療貢獻獎」,以及2019年的「臺灣醫療典範獎」。如同他曾寫的書《良醫多是苦中來》,他期許世間能有更多的好醫師,施展仁醫仁德的抱負,讓更多的患者離苦得樂。
三十六年前,那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回宿舍的場景,一直停留在他腦海中;當時他仰望明月,即使邁步仍顯沉重,但心情卻是愉悅的。他很高興自己能抱病參與這一役,也在後來行醫過程中,不斷對學生訴說這一段經歷,最主要是想提醒學生們莫忘初衷、堅守理念。
附記:
「醫人」——唐 蘇拯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
今人醫在手,手濫藥不神。
我願天地爐,多銜扁鵲身。
(註)醫學術語,指手術時視力所及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