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慧盈(高雄)
印度詩人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大家心目中,這位待人以誠,凡事盡心盡力,恆以謙卑養德,法號「惟品」的蔡德源師兄,在2023年4月29日下午,於安寧病房溘然長逝,享壽八十三歲。
因罹患膀胱癌,這兩、三年飽受血尿病苦的蔡德源師兄,為了一圓「大體老師」的心願,堅持不做膀胱切除手術。早期診療過程還算平順,他總會在體力能及的情況下承擔社區任務,直到今年四月初病情急轉直下......
2023年4月3日,左營一和氣輪值靜思堂福田任務,蔡德源師兄(中)和康惠麗(左一)夫妻倆來靜思堂走動,這也是蔡德源師兄來高雄靜思堂的最後一趟。(攝影/楊慧盈)
四月中旬,左營區組長張貽翔師姊聯絡人文真善美團隊,把握時間為這位資深法親留下身影。當我接到電話時,心中甚感詫異:「怎麼可能?4月3日輪值福田任務時,還看到他們夫妻來靜思堂走動,師兄看來還好啊!」感到事態急迫,連忙和志工林清雄師兄,於4月17日來到蔡德源師兄家中進行拜訪及錄影。
由於身體虛弱,躺在床上的蔡德源師兄看到張貽翔與兩位志工到訪,仍勉力起身招呼。訪談內容,由同修師姊康惠麗主述,需要補充內容時,說話會喘的蔡德源師兄也會適時地插上幾句。
蔡德源(後排左一)回精舍與德慈師父合影。(圖片來源/康惠麗提供)
康惠麗師姊輕聲喟嘆,娓娓道來與蔡德源師兄結縭五十三年來的點點滴滴。「孩子們已向我家師兄承諾,一定會好好地照顧我,未來也會承接他的棒子,載我這個老母逐戶去收取功德款了。德源欣慰地說:『我這一生已經了無罣礙,可以安心了!』」
◎庸庸碌碌 為五斗米折腰的前半生
1941年,生於臺南市西港區後營的蔡德源,在七個手足中排行次子,食指浩繁的家庭,父母備極辛苦。六歲時舉家遷移到鳳山,就讀曹公國民學校;十一歲時父親去世,蔡德源於小學三年級即中輟學業,幫忙母親在兵營區附近擺攤賣冷飲。十六歲後,轉往「鐵釘會社」賺錢養家;就在他服完兵役不久,勞苦的母親,也因病離世。
蔡德源和康惠麗曾於高雄市三民區經營米糕店。由於夫妻倆廚藝精湛,雖然沒有店名招牌,卻是知名的排隊名店。(攝影/黃秀花)
三十歲時,與康惠麗相識結婚,後來承接太太娘家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米糕店。由於夫妻倆廚藝精湛,雖沒有店名招牌,卻是知名的排隊名店,顧客絡繹不絕。
蔡德源在金錢欲海中,一度失足沉迷於簽賭,夫妻也為此經常起口角。康惠麗苦笑著說:「我為了要激他,還故意在他的面前抽菸、喝酒,把自己弄得很狼狽;但他賭性堅強,不為所動,我知道這招沒效了,只好摸摸鼻子自動放棄了。」
◎兢兢業業 為家業志業戮力的後半生
夫妻倆於1992年在屏東分會受證。(圖片來源/康惠麗提供)
蔡德源的妹妹出家靜思精舍,是證嚴上人第七位弟子──德和師父;和師父一直很希望家人能一同走入慈濟,終於在1990年等到好因緣。蔡德源在組長林永祥師兄的帶領下,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過著困苦的生活,也在上人開示中,體悟到自己的貪欲如深淵,導致家庭爭執不斷,從此下定決心精進守戒,夫妻倆同於1992年完成受證。
康惠麗說:「非常感恩上人,救了我們這個家,從此夫妻胼手認真做事業與志業,每天下午三點多店裡打烊後,我們倆就開始逐戶收功德款。花蓮慈濟醫院剛興建完成時,經常帶會員坐遊覽車回精舍了解慈濟,我的會員成長快速,數量多時曾高達到六百多戶。」
夫妻倆談到九二一地震時,眼神發亮,感受臺灣人的愛心滿滿。許多顧客看到店裡貼著「歡迎加入慈濟功德會」的字樣,便主動掏出善款;有時,兩人也會安排店休八天,一起到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凡是哪裡有需要,兩人總是勇於承擔、補位。
康惠麗感性地說:「他好像我的腳,我好像他的腳,慈濟路上經常相扶相持,沒有他,我好像沒有辦法『走』。」
舉凡社區有任何勤務,包括公祭、助念、生活、香積與福田,甚至社區讀書會,都能看到蔡德源認真的身影。(左圖/康惠麗提供;右圖/林玉珍攝影)
2000年,康惠麗在生了一場大病後,決定收掉經營超過二十年的米糕店,等身體恢復些後,又開始認真投入志工的各項任務;而蔡德源在環保志業投入甚多,天天一早到環保站報到做資源分類及拆解,忙到下午才收拾回家,數年如一日。
除此之外,舉凡社區有任何勤務,包括公祭、助念、生活、香積與福田,甚至社區讀書會,都能看到蔡德源認真的身影,加上他為人穩重謙遜,不曾道人長短,真是「我真憨慢(拙於)講話,但是我很實在。」的最佳寫照。
◎心心念念 為圓滿大體老師的宿願
社區舉辦「慈濟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活動」蔡德源(左三)及康惠麗(左二)上街頭勸募民眾的愛心。(攝影/林慧盈)
儘管在生命的盡頭,蔡德源心無所懼,心心念念為圓滿為「大體老師」的宿願而堅持努力。
4月29日下午三點多,入住安寧病房第三天的蔡德源師兄,猶如油燈枯竭般地慢慢熄滅,沒有任何痛苦掙扎,於睡夢中安詳離世。
護理師為他換上他最愛的「藍天白雲」志工服,康惠麗師姊鎮定地在他耳際不斷提醒:「別忘記要跟緊上人,來生還要做慈濟。」
大體旋即移往醫院終點驛站「懷恩堂」。躺在病床上的他,兩眼輕闔、雙手交疊、面相莊嚴,讓人油然生起敬仰之心。
結髮一輩子,相知相惜的康惠麗師姊,拄著登山杖支撐身體,堅強地提點家人:「你們的阿爸及阿公,準備回花蓮做『老師』,完成他的心願了,我們要祝福他,不要在他的面前哭啊!」
夫妻倆的好人緣,吸引大批法親踴躍前往家裡參加聯誼,凝聚情感。(攝影/林慧盈)
家人強忍不捨,不讓哭泣聲羈絆著蔡德源師兄即將遠行的鴻鵠之志。一一跪拜道別,隨後禮儀公司人員敏捷俐落的將蔡德源師兄送進救護車裡,在眾人雙手虔誠合掌目視下,車子緩緩駛離視線,展開一趟長程「回家」的路,預計當天晚間十點前,就能順利抵達花蓮慈濟大學追思堂。
此時此刻,仍留在醫院懷恩堂外面送行的我們,看見夕陽射出的萬道光芒,好似給大地披抹上了一層金粉,這麼寧靜祥和。我們深信,蔡德源師兄正帶著燦爛的微笑道別家人,牽好菩薩的手,往光亮的方向前去......
「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從蔡德源師兄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這一生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自己,在平凡中造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