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嫚(彰化)
您喝咖啡嗎?關於咖啡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大約在西元850年,非洲衣索比亞有一個牧羊的小孩,發現他的山羊晚上都不睡覺,後來發現山羊吃了某種果實之後,變得特別有活力。人們就把它摘下來拿來飲用,才知道原來咖啡因可以提神。
這個神話故事從非洲傳到阿拉伯,再傳到世界各地。
位於花蓮市中山路上的這間咖啡店,老闆詹宜憲生肖屬羊,「山羊」也因此順理成章地成了他的店名。
◎一步一腳印 逐夢踏實
咖啡店老闆詹宜憲退伍後,在國外工作一年,做的正是咖啡的進出口貿易,加上大學所學的是貿易科系,這些都成了他開店的契機。(圖片來源:詹桂祺)
開咖啡店是許多人的夢想,聽起來很浪漫,但要永續經營,卻不是那麼容易。除了咖啡的相關知識,智慧的選擇咖啡之外,經營理念及態度也相對重要。
「當初要決定是否開店,我們想了很久,回來臺灣單從花蓮市的咖啡行業生態,觀察了大約一年,才決定開店。」老闆詹宜憲說。
開店經歷與別人不同,詹宜憲形容:「好比廚師的歷練,可能先從廚房備料、洗菜一路往上。但我們介入的初點,是從認識咖啡的起源,原物料應該長怎麼樣,怎麼去歸類它的品質等等。」
詹宜憲退伍後,在國外工作一年,做的正是咖啡的進出口貿易,加上大學所學的是貿易科系,這些都成了他開店的契機。
臺灣的天氣高溫且潮濕,為維持原物料品質,店裡設有恆溫、恆濕的控管設備,在花蓮咖啡業可說是首創。詹宜憲說:「同業看了也會直接問,這套設備去哪裡做的?然後跟著做。」他覺得業內的進步是好事,能夠讓大家都知道,也是很重要的。
◎一念心啟動愛的連鎖
與慈濟有很深淵源的詹宜憲(後排右一),當初慈濟想在花蓮推動「愛心商店」,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圖片來源:詹桂祺)
詹宜憲與慈濟有很深的淵源,父親服務於慈濟基金會總務處;母親則是慈大附中的職員。
當初慈濟想在花蓮推動「愛心商店」,詹宜憲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慈善志業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主任,醞釀商店愛的付出合作構思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也因為詹宜憲的支持,啟動了愛心商店善的效應。
當時,王運敬打電話告訴他愛心商店的發想時,詹宜憲二話不說便答應了,這給了王運敬很大的信心。於是鼓勵人資處黃秀真師姊,以同仁的角色試著去推動,而黃秀真果然不負所託,很快勸募到三家,便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因為推展愛心商店,而成為酵母媽媽的黃秀真表示,王運敬主任因為咖啡店的因緣,發想了愛心商店,讓她得以一個小職工,做這麼有意義的事。而王運敬主任的勉勵,「能發揮影響人心的價值,是真功夫。」讓黃秀真更不餘遺力地推展愛心商店。
因為自己的一念心,帶動愛的效應,詹宜憲(左二)謙虛地表示,做愛心的活動,其實是回饋社會的公益,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圖片來源:詹桂祺)
如今愛心商店如酵母般不斷發酵擴散,這「一」生無量,善的效應,不但遍及花蓮各行各業,至今全臺已有五千二百多家響應,乃至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紐約、波士頓及新澤西,也紛紛推展。
因為自己的一念心,帶動愛的效應,詹宜憲謙虛地表示:「這是做愛心的活動,對於營業的店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它其實是回饋社會的公益,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難得的是,詹宜憲還發心,每月捐出咖啡店營業額的百分之五,做為慈濟賑災基金。
◎愛心結好緣
「老闆非常的熱情,每次都收集了五個滿滿的竹筒,抱起來沉甸甸的,統計後是五位數的愛心。」黃秀真滿心的感恩。
許多同仁常至咖啡店消費,有時帶著筆電到店裡找個角落,一待就是一整天;而詹宜憲總是熱情地招呼,離開時也會送大家到門口,讓同仁覺得很窩心。
慈濟圖文作家凌阿板享用咖啡時,感受到老闆的專業與親和力,隨手畫了詹宜憲專注沖咖啡及活潑送客的插畫。(圖片來源:詹桂祺)
慈濟圖文作家凌阿板去享用咖啡時,特別感受到老闆的專業與親和力,隨手畫了專注沖咖啡,及活潑送客的插畫擺在櫃檯上,形成店裡的一大特色。
疫情期間,詹宜憲還贈送掛耳式咖啡包給花蓮、臺北、臺中和大林慈濟醫院,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
◎笑臉迎向每一天
詹宜憲的店裡時而會播放《YOU MAKE ME SMILE》這首英文歌,提醒自己與夥伴,每天要笑臉迎接每一位顧客。詹宜憲說:「帶給人們歡樂,是服務業基本要素。笑臉迎人簡單宏亮的打聲招呼,讓客人知道,我們知道你來了。」
微笑,是世界共通語言,既能化解尷尬,也能帶給人好心情;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結好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