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貼標不馬虎 志工想方妙法善用工具

0觀看次
A- A+

撰文/賴秀緞、王意秀、張麗雲

「請注意腳下,別踩到『紅燈』了!」

在臺中后里聯絡處排練「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時,臺上的智庫志工,聲聲叮嚀初來乍到的演繹種子。

「紅燈」、「綠燈」到底是什麼?

哦!原來是腳下的地標。演繹中,若踩到別人的地標,差毫釐,將失千里,隊形也會跟著走樣。

◎從三十秒到三秒 精準靠地標

地標的精準黏貼,將是促成演繹成功的重大關鍵之一。(攝影/劉家鳳)

中彰投苗地區的經藏演繹,將在2023年7月28、29、30日於彰化體育館共計八場演出,這場演繹結合全球慈濟人和社會人士,以善以愛照亮全球。大中區從去年十二月起草策畫,排練的場地就設在慈濟后里聯絡處的舊廠房。

雖是練習場地,但地標的精準黏貼,將是促成演繹成功的重大關鍵之一。於是,中區在3月8日,延請高雄地標團隊方上榮等成員前來經驗傳承。

方上榮說:「隊形變換三秒鐘不到,要精準到位,可知道我們如何達成的?」

高雄演繹每個幕次有一千多個地標,整場演繹下來多達好幾萬點,需要非常多的人手,所以分工清楚、分層負責很重要。高雄志工韓月美以貼標作比喻:「為避免誤貼或漏貼,地標團隊建立重重疊疊的防錯工法。豆豆貼分門別類、分開裝,由專人層層把關,若貼紙少了或多出,一定是哪個地方貼錯了。」

張富進運用智慧,事先將各曲目分門別類整理在筆記本上,再依照每次要排練的曲目,一曲一曲、一幕次一幕次,一旦上場,他就可不慌不忙地指導志工,一步步地分組黏貼。(攝影/陳麗雪)

因應階段性不同有著不同的做法,高雄地標團隊用心成專業,精益求精。方上榮說:「因為有了團隊的努力與智慧,演繹隊形從起初的三十秒,到演出時不用三秒到位,成就道氣十足的演繹樣貌。」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定位,標記「地標」是必要的工程之一,因此地標黏貼精準非常重要。張富進曾參與過臺中夏綠蒂的戶外浴佛、臺中慈院停車場的充氣巨蛋《水懺》演繹和臺中慈院浴佛的地標作業,但這次的演繹地標隊形變化多、幅度大,著實是一大考驗。

張富進表示:「一開始收到五個幕次的豆豆貼,接下來會陸續增加,壓力滿大的。」尤其地標線以九宮格為基準,再拉出縱、橫線,從地標圖上看去,曲線、橫線、縱線攀來附去的,令人眼花撩亂。然而,他運用智慧,事先將各曲目分門別類整理在筆記本上,再依照每次要排練的曲目,一曲一曲、一幕次一幕次,一旦上場,他就可不慌不忙地指導志工,一步步地分組黏貼。

◎心寬念純 貼標不再有壓力

團隊在貼地標時,不論蹲或跪,每一個姿勢只求精準貼標,讓演繹者在移動各幕次時,達到無秒差地到位。(攝影/陳麗雪)

3月14日,地標組正式上場;韓月美與王昭興等四位志工,在后里聯絡處現場技術指導。這一天,中彰投港苗來了四十四位志工,進行九首曲目的貼標,讓來自全台的大種子於3月26日錄製教學帶。

后里廠房區的練習場地有一排柱子,考驗著地標團隊的智慧。貼紙必須依據地板挑選材質才能牢固,但也不能破壞地板;張富進很感恩高雄團隊的協助,不斷嘗試各種材質,以及不藏私地給予臺中團隊參考,讓中區省掉許多摸索的時間。

他們指導地標組,以不同顏色的膠帶線及貼紙來標示演繹的動線,讓演繹人員能一目了然自己的位置。

張富進說:「貼這麼複雜的地標,要心寬念純,一步一步、一個一個幕次完成,再貼另一個,保持一顆如入經藏的清淨心。」

志工在貼地標時運用巧思,以彎曲自如的水管和輕薄的三夾板作為丈量工具,尤其上階梯的地標,柔軟的水管正可派上用場。他們或蹲或跪,每一個姿勢只為求地標精準,讓演繹者了解各幕次移動時,能夠無秒差到位。

◎銜接彩排進度 清明連假不休假

志工貼地標貼到非常專業,找來輕薄的三夾板條作為上階梯的丈量工具。(攝影/劉家鳳)

經過3月26日的彩排後,貼標有了微調和新增,將於清明假期結束前彩排用上。於是,4月2日地標團隊共四十幾位志工再次上場,繼續第二階段的貼標。

團隊貼地標時,自我要求到專業。說到專業,遇到半圓時,他們便請木工用一長木條,一邊立於中心軸,另一邊木條尾端接粉筆,以畫圓規的概念,合力畫出圓圈。

潭子區五位貼標志工,來自機械有關行業,因此看豆豆圖對他們來說並不困難,只要意見統一,就能快速完成工作。張國欽說:「貼標簡單,但要做得高興就不簡單了。」他認為,一群人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先達成共識與培養默契,共事起來就會很愉快,所以他們花了一個小時,完成了〈行願〉隊形的地標。

不過,還是有些曲目的地標較耗費時間。七、八位來自南投、草屯、竹山的志工,要將原先在舞臺平面左右兩側的〈法船〉隊形搬移上階梯,既費時又費工;假使丈量尺寸稍微毫差,法船也會跟著走樣,所以一開始就討論了將近一個小時。

由於〈法船〉隊形的弧度較長,因此貼標有角度的問題;後來經過大家集思廣益,買來彎曲自如的水管或柔軟的壓克力板畫出弧形,這才順利完成。

◎磨合達共識 如常圓滿任務

七十六歲的簡寶玉(左)蹲在地毯上擦拭掉地標需微調的地方,她不將年紀考量在內,把握機會也要來參與貼地標。(攝影/陳麗雪)

黃裕仁是南投地區的地標窗口,他不只負責大中區的輔具,於2022年也與團隊投入0918玉里地震的修繕工作。雖然團隊在丈量尺寸與達成共識前,有著許多不同的意見,但黃裕仁認為沒什麼不妥,「其實這是一種磨合,每個人都有他的功能,能出來幫忙都是好事,只要讓大家有工作做,志工就會勇於出席。」

當他們在討論的同時,七十六歲的簡寶玉和另外兩位女性志工,蹲在地毯上擦拭需微調的地方。簡寶玉平時在做醫療志工和環保,但貼地標需要蹲和跪,她不將年紀考量在內,趁著空檔把握機會就來了。她說:「這太莊嚴、太殊勝了,我心裡感到非常法喜。入經藏對人生很有意義,我們要跟上人,就要跟上這艘法船。」

草屯慈濟志工田宏富也是環保尖兵,從慈濟為九二一援建學校「希望工程」時,他便開始學放樣;從此這項任務成為他的專長,舉凡每年南投的浴佛,地標放樣的工作就非他莫屬。

田宏富從慈濟為九二一援建學校「希望工程」時,他便開始學放樣,從此這項任務成為他的專長。(攝影/陳麗雪)

田宏富謙虛地說:「我們身為慈濟人,就要做一樣、學一樣。做慈濟就像吃飯,當作如常就不會喊累或苦,當我們『慈濟飯』吃多了,自然就會了!」

志工不只趕貼地標,智庫團隊也抓緊時間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免得4月5日、8日集訓時,真的踩到「紅燈」了。

之後,各社區將於四、五月展開經藏排練,地標組也將經驗帶回社區,放樣配合演繹進度,共同完成入經藏演繹的使命。而團隊經過磨合達成共識後,接續的工作也順利進行,即使只是種子彩排,力道、莊嚴與威儀都漸次達到正式演出的水平。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