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淑兒(波蘭)
慈濟基金會與波茲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牙醫博士Dr. Gerreth(右三)的牙科合作義診項目,免費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以及兒童提供牙科診療以及治療.(攝影:張淑兒)
波蘭第二次的牙科義診活動在四月二日舉行,針對需緊急拔牙,卻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獲得治療的烏克蘭家庭,提供免費拔牙服務。
看見病的苦
在波蘭,免費牙科防治的範圍非常有限,即便是有工作的家庭,已經強制繳納了健康保險,仍只能獲得簡單的檢查服務,附約看診等待時間有時長達兩到六個月,對牙痛的緊急治療,可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尤其,若在私人診所就診,光是諮詢平均就得花上200波幣;根管治療一顆牙齒,要額外再支付至少350元波幣;拔牙服務也要200元波幣左右,這還不包含X光檢查、麻醉、止痛以及藥物等費用,對於沒有工作的烏克蘭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看見了低收入烏克蘭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張淑兒與盧卡斯在波茲南地區組織落實牙科義診服務。圖右為醫學系學生Olesya Marushko.(攝影:珊雅 Ксенія)
慈濟波茲南志工張淑兒與盧卡斯夫婦倆看見了低收入烏克蘭家庭所面臨的困境,輾轉找到在波茲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工作的Karolina Anna Gerreth教授,成功促成了這次的合作;在一次派發索迪斯卡給烏克蘭難民時結識的Olena,則邀集了其他八位同為波茲南醫學大學牙醫系的學生,一起免費為烏克蘭家庭 18 歲以下的青少年以及兒童提供牙科診療。
Karolina Anna Gerreth 教授在波茲南的 Karol Marcinkowski 醫學院學習兒科牙科,並於 2002 年獲得文憑;專攻波蘭兒童乳牙列的齲齒和牙釉質發育缺陷,分析遺傳學對齲齒的影響。
來自烏克蘭的Olena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移民到了加拿大。她在加拿大學校畢業,輾轉來到波蘭波茲南延續牙科治療的學習。烏克戰爭剛爆發時,她就曾多次幫助籌集藥品資金,除了希望能幫助到自己還被迫滯留在烏克蘭的親屬之外,也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自己國家的人民。
烏克戰爭剛爆發時,Olena(左)就曾多次幫助籌集藥品資金,除了希望能幫助到自己還被迫滯留在烏克蘭的親屬們之外,也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自己國家的人民。(攝影:張淑兒)
給你一個身心安穩處
2022年二月二十四日,俄軍對HALYNA的故鄉MARIUPOL開啟了三個月的圍困,她與家人還有鄰居一行19人,躲在附近雜貨店的地下室。每天大家輪流看哨,婦女們則在夜裡看準時機,跑到一樓雜貨店裡拿取食物,為大家準備晚餐。
地下室的日子寒冷又難熬,對孩子們來說更是難以適應,當轟炸以及機槍的聲音越來越近,甚至炸毀了他們原本的住處,HALYNA只能牽著孫女的手踏上逃亡的路。她還記得在逃往波蘭的途中,即便看見同胞的屍體也無法停留為他們蓋上一張白布,只能閉上眼睛無聲哀悼。
在波蘭政府以及居民的指引下,HALYNA來到波茲南暫居,但小孫女瑪莎患有癲癇症,她們沒有任何可以購買特殊處方藥的診斷文件,年邁的HALYNA又找不到工作,生活力不從心。
HALYNA來自被俄軍佔領的城市馬里布,參與慈濟在波茲南舉辦的牙科義診服務。(攝影:台灣留學生IRENE)
幸運的是,同年八月份,HALYNA在波蘭政府社會服務處(MPOS)的幫助下,獲得來自慈濟分發的索迪斯卡的經濟援助,而這次牙科義診又牽起她與慈濟志工的好因緣。
一如其他烏克蘭難民所經歷過的戰火洗禮,今年13歲的沙夏與母親娜塔莎母女倆,輾轉在3月9日安全地抵達了波茲南。
四月份,她們在慈濟基金會發放「小瓢蟲卡」時,認識了張淑兒夫婦,開始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也在2023年成為第一個牙科義診服務的對象。
沙夏及母親娜塔莎一家人躲在寒冷的地下室,每天不斷的警報和爆炸聲,讓他們每晚都無法入睡。(照片:娜塔莎提供)
親切友善化解孩童療程恐懼
牙科義診過程中,醫師與志工們態度親切友善,讓孩子們的治療過程沒有恐懼,他們的牙齒得到了清潔和拋光;治療結束後,志工也給予孩子們更多牙科保健的知識,每位孩子還得到了一份小禮物,以表彰他們的勇氣。
「我非常感謝慈濟基金會和願意參與牙科義診的醫師以及醫學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沙夏說,「我真的很害怕拔牙,但牙醫們非常友善和溫柔。現在我感覺好多了,我可以不痛吃東西了。」而慈濟基金會也計劃在未來的每個月持續提供免費的牙科義診服務。
慈濟基金會在波茲南的工作,只是該組織改變世界的眾多方式之一;一連串的行動成功提醒人們,即使是很小的善舉,也能對有需要的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並為他們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