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花蓮)
莫三比克回台學習的學子柯欣甜(左一)等人協助辛巴威返台學子沈善涵(左三)、李若娜(右三)入住慈濟大學人社院校區宿舍,並介紹學校環境。(2022/05/16圖片來源:宗教處)
「『善』四聲、『涵』二聲。學華文發音得正確,與人溝通才能通暢。」在靜思精舍新講堂,德惇師父在閒談中,導正來自辛巴威共和國的學生善涵及若娜正確的中文發音。
善涵及若娜,在二〇二二年四月,來到花蓮慈濟大學華語文中心學習中文;經過十個月的學習,生活上已能用中文表達,但發音仍待更精準。
在辛巴威慈濟志工朱金財的遴選推薦下,善涵與若娜,是第一批回來臺灣慈濟教育志業進修的學生。她們已在慈濟大學完成華語文學習階段,接著再進階到慈濟科技大學學習專案與行政管理、計畫書撰寫、媒體運用等專業技能,以及慈濟人文養成。
◎簡單,就能富足
「我們在這裡,精舍師父教我們很多東西,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善涵說的是英語語法的中文,卻已能清楚表達語意。「在環保站,德潔師父教我們如何資源回收,循環再利用。」
正好德潔師父也在場,便補充說道:「農曆年間,同學們在精舍參與了好多工作。他們都很認真,用『心』體驗與學習。看到上人修行的小木屋,了解了上人在小木屋的苦修,讓他們體會到『屋寬不如心寬』的道理。」德潔師父細數同學參與導覽、做淨皂、摘桂花等,都能體會箇中道理與滋味。
「人要知足,就會快樂!」她們在辛巴威,所住的都是如小木屋般的土角厝,也因此體會特別深刻。
七位來自莫三比克、辛巴威的慈大學生,趁著新春假期到精舍環保站付出。沈善涵(左一)很感恩上人給予來臺進修的機會。(攝影/邱瑞連)
◎入我門,不貧
「善涵與若娜很優秀,希望她們學成後,回到當地協助推動會務,也可以確保就業無虞。」朱金財對她們有很高的期望。
辛巴威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型態,婦女特別辛苦,家庭成員多,若沒有充分的就業機會,往往會造成世代貧窮的惡性循環。
「我們有計畫性的培育年輕人。在辛巴威設立二十六處社區供食點,每一區約有二十位年輕人參與培育。」朱金財眼光看得遠,希望透過培育年輕志工,將慈善工作推得更遠、做得更深。
「當志工,要連續三個月出席全勤,一周至少參與五天。」朱金財說明訂定志工制度。由於當地失業率有八成,不少年輕人失業無事可做,而來會所當志工,交通、住宿、餐食都免費。也因為社會經濟環境的現況,成就了朱金財接引菩薩的「逆向」招生法門。
「入我門不貧!」因此,不少年輕人自願投入社區志工服務的行列。他們每週輪流到會所,由資深志工帶領,並藉由參與勤務,在做中學習與培育。
◎ 反轉手心學助人
李若娜(左)期許將在精舍學到的種菜技巧,帶回當地農場,讓蔬食更美味。(靜思精舍過新年2023/01/25攝影/邱瑞連)
「師伯還帶我們去修理水井!」善涵跟著朱金財出勤,也學會了修井的工夫。在未認識朱金財前,善涵常想:「我也要被幫忙。」自加入社區志工服務後,她漸漸懂了,幫助人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陪伴獨居長者聊天、做家事,也是一種幫助。
「幫助別人,不是要別人感恩我,而是我的心靈可以因此而成長,也可以幫助別人改變觀念。我們要口說好話,不好聽的話,會讓別人不開心;而懂得讚美別人,哪怕別人做得不是那麼好,我們也要讚美。因為我們相信,人會改變。」善涵檢視自己的改變,也深深體會到自助助人的精髓。
「我們跟著師伯推廣吃蔬食的好處。因為當地的肉很貴,大多數的人沒錢買,所以鼓勵族人不要吃肉,又可以省錢。」若娜笑稱朱金財這一招真的有效。
若娜表示,她現在每天都存五元或十元不等;待她回辛巴威後,可以教族人如何存錢幫助人,就算每天只存一毛錢,累積起來也可以幫助很多人。
台灣諺語:「一理通,萬理徹。」訪貧、煮熱食供餐、幫助孤老打掃家裡、理頭髮、陪伴聊天等社區服務,這些年輕志工,樣樣學,樣樣通。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及善行,若沒有善知識的導引,也無法形成良風。
◎志業永續,人才為上
慈濟科技大學為了協助慈濟基金會培育專業與人文兼具的人才,特別規畫「勇往職前 兼善天下」計畫。目前除了辛巴威的學生外,還有來自莫三比克、尼泊爾、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十二位青年學子參與培訓,猶如小型聯合國。
在一年的學程內,同學們不但可以為未來投入志業與職場作準備,更可在同期學習間相互交流;除了學習跨國文化外,也拉開國際視野,培養胸懷天下的氣魄。
「期待他們經過一年的培訓,未來能真正力行慈濟人的使命——『右肩挑起如來家業,左肩擔起慈濟精神。』」這項計畫的推手,慈濟科技大學郭又銘副教授說。
◎做慈善,會上癮
2019年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造成辛巴威嚴重災害。3月23日,朱金財師兄與當地志工,前往土石流重災區奇馬尼馬尼勘災,志工的車陷入泥濘中。(圖片來源:朱金財)
「辛巴威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所以慈善工作的福田很大。」朱金財在當地已深耕二十五年,經歷過國家不安、政局動盪、社會紊亂、治安敗壞等挑戰,但仍守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
朱金財說:「臺商大多撤離了。但還好,我有好多本土志工。」佛典裡提到「已度、當度、未度」,是朱金財在菩薩道上的目標與方向。
朱金財有感於自己的使命。「我已向上人發願,我下輩子要在當地成為黑菩薩,接引同膚色的族人,就更容易了!」朱金財非常堅定的表達心意。
「做慈善,會上癮!」朱金財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境,苦眾生之苦,再苦也歡喜甘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