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醫生館──大埔醫病暖人心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菊芬

《山上的醫生館》作者于劍興(左一)寫下葉明憲醫師(右一)與嘉義大埔鄉民的醫病故事。(攝影/林慧萍)

湖光山色的嘉義縣大埔鄉,位於嘉義、臺南、高雄三個縣市的交界,進出仰賴蜿蜒的臺三線;如此美麗的鄉鎮,卻曾經是臺灣四個無醫鄉之一。

大埔鄉緊鄰曾文水庫,早期因地處偏遠,看病不是到嘉義市區就是到臺南,一趟路要耗費兩三個小時。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葉明憲主任,二十年來前往大埔鄉,與鄉民相知相惜的人生篇章,由時任大林慈院公傳室副主任于劍興書寫成《山上的醫生館》(經典雜誌出版)一書。

林俊龍執行長憶當年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自2002年起承接大埔醫療站,派駐醫師24小時守護大埔鄉親健康。(2022/07/13;攝影/黃小娟)

「當時嘉義縣衛生局長鍾明昌表示,大埔鄉在阿里山的半山腰,當地醫療缺乏,在地人流行一句話:『小病忍,大病滾。』表示遇到大病時,要用滾的滾下山就醫,因此希望我們能夠協助。」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回顧大埔成立醫療站的因緣。

賴寧生院長說,大林慈濟醫院是守護雲嘉地區的急重症責任醫院,是守護生命的磐石。

二〇〇二年起,衛福部IDC計畫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派駐西醫林繁幸醫師二十四小時守護鄉親健康,中醫葉明憲醫師每週三到大埔關懷鄉親,累積往返里程十五萬公里以上,服務超過二十萬人次。

大埔醫療站,開啟了大林慈院與大埔鄉民連結的大門,並提供中西醫一般門診、 緊急醫療、疫苗注射、公共衛生服務、居家醫療訪視等。是一所二十四小時全年開放急診的服務中心。

 大林慈院林俊龍(濟盟,站者右)院長至大埔醫療站關懷專科視訊會診情形。(2006/10/20;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公傳室提供)

二〇〇三年至二〇一五年,心臟內科林俊龍執行長透過視訊,與大埔醫療站的林繁幸醫師一起會診病人;二〇一六年,林繁幸醫師再交棒給林英龍醫師。

「做一位醫師,葉醫師真的有發揮大愛精神。」大埔鄉鄉長吳明勳,感謝葉醫師二十年來長期奉獻在大埔鄉,很多鄉親都很信任中醫,除了身體的病苦得到醫治外,也接收到許多心靈的安慰。

葉醫師剛到大埔看診時,病人只有幾十位,所以下診後還有空檔去湖邊看看山水;這時候,大埔鄉的第一位慈濟委員陳勵譁師姊,總會為他準備一杯熱熱的咖啡。

二〇一二年一個寒冬清晨,陳勵譁的先生翁左樹,外出工作中風倒地,診斷出嚴重腦幹出血,因傷及腦幹而癱瘓在床。葉醫師在六年期間,風雨無阻地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到他們家為他針灸和關心;葉醫師的無私奉獻,讓陳勵譁很不捨,若遇上天候不佳時,讓她更擔憂葉醫師的行車安全。

大林慈院中醫科葉明憲醫師(濟愷)為患者針灸。(2015/10/07;攝影/謝明芳)

在《山上的醫生館》一書中,邱小姐是最年輕的一位。葉醫師還記得,在醫療站第一次看到她時,她全身裹著繃帶躺著進診間,「但她不放棄希望,雖然腳不方便,但非常努力復健。看著她踩著腳踏車做復健,我知道她有機會慢慢恢復。」目前邱小姐已恢復到日常生活自理無虞,每天天未亮就上山幫父親種薑,然後再到醫療站看中醫、做復健。葉醫師常在心裡默默祝福她愈來愈健康。

除了病患外,書中還提到一位張耀政先生。他在遇到醫療站有結束危機時,發動鄉民聯署,於短短幾天收集到五、六百份陳情書,心想不能讓大埔失去一位好醫師。而他的女兒,因為車禍事故,造成髖關節粉碎性骨折,導致她身心疲憊,走不出家門。每週三,葉醫師利用下班後時間到家裡為她針灸,而現在她已經能走路了。

林俊龍執行長欣見葉明憲醫師與大埔鄉民的醫病溫馨故事,能結集成書,而葉明憲醫師則感恩能有奉獻的機會。當年需要一位中醫師到大埔時,上人提醒這一切都是好因緣,要把握機會好好付出。他遵循上人慈示,多年來上山為大埔鄉民看病治療,付出時好好付出,「看到病患身體變好時就很高興,這也是我繼續往前的動力。」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人醫心傳第230期》,靜思園地編輯組整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