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土耳其(三十五) 重災區首次發放 跨越重重難關

0觀看次
A- A+

撰文/凌瑄憶(高雄)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土耳其強震後已過半個月,截至目前,已有五萬多人在這場地震中不幸罹難;而倖存的災民,僅能擠身在擁擠的帳棚區,強忍著天寒地凍的嚴冬。

慈濟堅持「直接、重點、尊重、即時、務實」五大國際賑災原則。2月11日,勘災團抵達土耳其,立即馬不停蹄拜會各省省長、市長,以及可以合作的NGO組織,釐清發放動線、團體與機構;期盼能加快勘災腳步,早日將匯聚全球的愛,送達災民手中,協助度過難關。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

2月25日,慈濟首次災區發放於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展開,本土志工(敘利亞志工、滿納海志工)一字排開為災民服務、報到。

慈濟志工謝景貴、楊景卉、鄧志銘與周如意等四人,進入南部重災區設置應變中心,鎖定哈泰伊、阿達那、奧斯曼尼耶及佳濟安泰普等四省,為主要賑災地區,並在兩天內來回走訪各政府單位。這段過程不只路程顛簸難行,每次拜會的時間都超過一小時。

勘災團從2月25日起,進行一連四天的物資發放。第一場發放,選在哈泰伊省的臺灣雷伊漢樂世界公民中心;這裡原是提供給敘利亞難民唸書的地方,由於地震的關係,現在湧入上千位災民暫居在此,包括在地的土耳其人和敘利亞難民,因此發放首場就選在這裡。

這次預計發放一千五百八十一人,每人都可領到儲有現金的物資卡、毛毯及圍巾。除了物資發放外,志工也準備了上人的慰問信,希望能為受災居民送上一分祝福。

2月25日早上,志工們在慈濟應變中心進行發放前置工作。志工們將上人的慰問信摺好,放進信封。

能夠進行這場發放,著實不容易,因為這是在過去一兩周,勘災團在當地來回拜訪了民間組織及政府單位的成果。這段期間,他們要克服的不只是災區的路程,還有語言的溝通,以及非常困難的宗教隔閡。

「你說付出無所求,但你打著佛教的名義出來,會不會是要來傳教?」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坦承說著。

要打破成見,就要有誠意和耐心地溝通。

胡光中以穆斯林的身分,向政府官員分享二十幾年來對慈濟的所見所聞,再加上這幾年慈濟對敘利亞的照顧和關懷,這才終於獲得政府的信任;這一趟災區的發放任務,總算往前跨進一大步。

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發放現場,胡光中師兄(持麥克風)介紹土耳其慈濟。

謝景貴表示,慈濟已與土耳其結了好緣,胡光中也以一個穆斯林的角度,與他們所不了解的慈濟團體,做了一個很好的橋樑;之後,再透過阿里省長的出面引薦,才有了這次的發放。因此,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意義,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加深。

活動現場,一大早就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提早來等待;當物資進到世界公民中心後,如何發放,也考驗著志工的智慧。

每一位造冊的災民都會收到簡訊,接著到現場領取發放單據,再透過單據領取所要的物資。

2月25日,慈濟於重災區哈泰伊省的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展開首次災區發放,共嘉惠352戶1552人。下午兩點十五開始報到,依照土耳其政府規定蓋手印。

熊士民副執行長表示,他們對於外來團體會比較有一點懷疑或戒心,但慈濟的原則,是希望能親手布施,發放給真正的受災戶;而發放的標準也經過上人的祝福,希望我們能夠堅持立場。

透過顧問及阿里省長的引薦,以及志工深耕多年的付出,再結合慈濟國際賑災的經驗,難關一步一步地跨過;不到三周,終於將物資雙手奉上災民手中,即時膚慰災民的痛,也撫平大地的傷。(資料整理自0225大愛新聞,楊景卉 鄧志銘/土耳其報導 2月28日完稿)

慈濟人帶動《一家人》手語,帶來許多歡樂以及希望,許多孩子感受到慈濟人的溫暖,也一起比一家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