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土耳其(三十四) 帳棚人生──地震災民的艱困生活

0觀看次
A- A+

撰文/寧蓉(明靜/花蓮)

土耳其強震,造成嚴重災情。慈濟立即啟動援助行動;2月19日,勘災團深入地震災區哈泰伊省安塔基亞的市中心勘災。(空拍)(2023/02/19攝影/鄧志銘)

土敘大地震後,慈濟勘災團於2月10日從臺灣出發至土耳其救援,並於當地時間15日清晨,派出由土耳其本土志工和臺灣團隊組成的先遣團,包含大愛電視臺兩位記者,共六名成員,花費十二小時的車程,趕往重災區哈泰伊省。

稍後抵達哈泰伊省災區的慈濟慈善基金會熊士民副執行長表示:「我們也在評估,在哈泰伊省附近的另外三個省,阿達那、卡利斯、加濟安泰普等,是不是先取幾個省也做發放對象?先遣團先行打點路線和評估發放對象,以及物資集結、倉儲的情形。」

慈濟勘災團進入災區後,看著滿目瘡痍的景象,思考著災民需要什麽,要怎麽做,才是災民需要的。

◎不請之師 跨國緊急勘災

哈泰伊省曾是土敘交界繁華熱鬧的城鎮,一場大地震,造成九千多棟建築物倒塌,街道兩旁斷垣殘壁,一千多人死亡。

20日晚間,當地又發生了一起規模6.3的強震,讓哈泰伊省重災區之一的安塔基亞的這座清真寺,原本毀損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圓頂拱穹、高聳金塔倒塌,幾乎看不出它的原貌。

不遠處,倖存的災民暫時被緊急安置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帳棚裡,原本幸福的生活完全變調。

土耳其南部地震救援,政府及各界NGO進駐,將近1000多人的災民安置在帳篷區。(空拍)(2023/02/19攝影/鄧志銘)

賑災團特地分組分批前往帳棚區與災民互動,了解他們的背景與需求;而帳棚、毛毯、貨櫃屋、流動厠所和洗澡等,正是災民迫切需要的。

現場勘察走訪後,慈濟志工胡光中難過不捨地表示:「安塔基亞這個城市已經不可能再住人了,從這裡活著出去的人,他們將來的生活要怎麼辦?」

基於災民目前的各種基本生活所需堪慮,慈濟將儘快給予災民最貼切、最需要的協助。

◎帳棚區的艱困生活

災民住在政府及各界NGO提供的帳篷裡,雖然是將近1000多人的帳棚區,卻只有不到20間的洗手間,且因為水資源非常有限,所以即使要洗個澡都非常困難。(2023/02/19攝影/楊景卉)

帳棚的生活並不容易。首先,天氣嚴寒,一個一個的帳棚挨在一起,除了內部擁擠外,多戶人家甚至必須共用一個暖爐。

災民達爾維什說:「很冷,尤其是清晨的時候最冷。雖然有一個暖爐,但只能放在帳棚外面;帳棚裡就像冰宮一樣。」

三個家庭擠在同一頂帳棚裡,雖然三餐不成問題,也不在乎空間擁擠,但夜間低溫寒徹骨,災民只能蜷縮著打冷顫。

另一頂帳棚同樣人口數眾多,禦寒物資嚴重不足。災民綾媽媽說:「毛毯就只有這幾件而已,孩子們晚上非常冷。」

說到用水,那就更爲辛苦了。帳棚區沒有自來水,每天僅能靠水車將水運過來,家家戶戶再拿著小小的寶特瓶裝水。

在這取水不易取暖難的惡劣條件下,帳棚災民疲累不堪,導致很多人因此生病,而心裡有痛楚的人,也走不出來。

大地震過去兩個多星期,對安塔基亞帳棚區裡的災民來説,用水和簡易厠所與浴室的問題,陸續獲得解決;但是,最難適應的,莫過於日夜溫差大的問題。

孩童因爲感冒,稚嫩的臉蛋露出了病容。大愛台記者問:「您的孩子生病了,有地方看病嗎?」母親傷心無助地說:「孩子病了,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裡看診拿藥。」

幼童感冒人數陸續增加,看診拿藥資源卻很少,在醫院和診所都關閉的情況下,只能求助國際醫療單位。

這時候,行動醫療派上了用場。一個名為MDM的醫護進駐,開始就地克難式的進行義診。

◎行動醫院持續穿梭 守護災民大愛行

土耳其強震,慈濟勘災團馬不停蹄拜會政府單位,與哈泰伊省的檢查員見面,期盼有機會能提供援助。熊士民副執行長(濟宗,右一)與檢查員介紹慈濟,志工阿哈瑪傑內德(Ahmad Jned,中)協助翻譯。(2023/02/19攝影/楊景卉)

MDM的醫師和護理師,忙著為帳棚區災民義診,診間沒有隔間,長椅就是診療床;只不過,服務的對象幾乎都是孩童居多。

MDM土耳其醫療召集人亞斯勒說:「雖然現在有陽光,但晚上非常寒冷。孩子們沒辦法一直待在帳棚裡,加上天氣忽冷忽熱,因此溫差過大,小孩就很容易感冒,也很難痊癒。」

帶著各式藥品和醫材,MDM發揮醫療專業,穿梭在不同帳棚區,守護災民的健康。他們說:「這場行動會持續進行,直到這些災民有了新家爲止。」

慈濟勘災團也馬不停蹄地持續在災區,拜會多個NGO和政府機關,期盼有機會能提供援助,撫平地震災民的身心創傷,也協助他們找到支持的力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