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土耳其(十五) 異鄉的溫暖 僑胞的後盾

0觀看次
A- A+

撰文/寧蓉(花蓮)

「上人好!我很高興接下這個任務,因爲上人教導我們『大愛無邊』。慈濟在土耳其,不僅僅只幫助當地人、敘利亞人,在這裡更是僑胞的強力支柱與後盾。」土耳其慈濟志工周如意,在2月13日上午的連線分享中,把握因緣向上人報告關懷台灣搜救隊的感人故事。

◎震出的兄弟情

2月19日,勘災團深入地震災區哈泰伊省安塔基亞的市中心勘災;城市裡滿是地震後的斷垣殘壁。(攝影/楊景卉)

2月6日,不平靜的一天中,土耳其連續兩次強震,造成土敘2國超過10個省受災慘重。台灣人愛心匯集,很快在網絡上傳出,「土耳其人來幫助過我們,我們也一定要幫助土耳其。」

同在地震帶,土耳其強震後的恐懼與無奈,台灣人更能感同身受。儘管彼此相隔8000公里遠,卻早已建立兄弟共患難的真情誼。

規模七以上的強震,也曾在1999年8月17日,發生在土耳其中西部,當時死傷超過四萬人。此訊傳至臺灣,證嚴上人深感難過與不捨,更是悲憫災民的處境,遂慈示正在科索沃勘察的慈濟四人勘災團──陳竹琪、謝景貴、李彥學和陶凱倫,就近趕往土耳其勘災,迅即展開膚慰、援助的工作,並呼籲「愛心動起來——馳援土耳其,情牽苦難人」全球慈濟人募心募愛活動。

2月13日,勘災團隊討論目前情形,以及救災規劃。胡光中(右)、余自成師兄(中)與土耳其慈濟顧問阿里烏斯蘭瑪(左)持續討論賑災規劃。(攝影/萬家宏)

而當地臺商胡光中,因投書臺灣媒體「救援土耳其,臺灣在哪裡?」的質疑信,也牽起了他那不可思議的慈濟緣。

胡光中從一個協助慈濟救援土耳其地震災民的臺商,變成慈濟土其耳聯絡點的負責人。慈濟援建歌覺市大愛屋及都覺市帳棚區後,為了延續對地震災民的關懷,2000年1月,在土耳其成立了聯絡點,而胡光中也承擔起負責人之責。

事事難料,正在為土耳其賑災上街募款的臺灣,在一個月後,發生921強震;身在土耳其的慈濟救災團隊雖牽掛臺灣,卻也只能先將傷慟放在心中,持續進行人道援助。而尚須外界救援的土耳其,得知臺灣地震消息,毫不遲疑地立即派遣阿庫特搜救隊,在震後第四天,共計三十八位救難人員協助臺灣救災。

慈濟人與帳篷區災民互動,了解目前面臨的問題。(攝影/楊景卉)

這分愛與善的循環,深刻體現了不分彼此的人道救援精神,更見證了慈悲大愛不分國界、種族與宗教。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說:「9月24日,看見土耳其搜救隊多人在臺灣搶救生命。」

同樣的經歷,共同的悲傷,讓語言不通的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此時此刻懂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深刻含意。

為報答1999年的救援之恩,臺灣政府於2月7日緊急派出兩梯次搜救團隊,共一百三十位搜救隊員及五隻搜救犬前往土耳其;跨越八千公里投入救災,只爲搶救每一個寶貴的生命。

「愛」的循環,就此展開......

◎異鄉膚慰臺灣搜救團

臺灣前往土耳其參與地震救援的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由於當地氣候酷寒,所帶衣物不足以保暖,因此向慈濟土耳其聯絡處提出求援,希望能取得毛毯等保暖物。土耳其慈濟人隨即在當地採購毛毯,共捐出133條給中華搜救隊。(攝影/Mohammed Nimr AlJamal)

馬不停蹄地抵達災區後,搜救隊員們發現當地的氣候和臺灣相差甚遠,寒冷的天氣,夜間氣溫甚至低於0°C,所蓋毛毯完全不足以保暖。

一位隊員表示:「來到這個嚴寒的地方,我們只能夜間搜救時輪班生火、烤火,讓身體體溫維持,否則很容易失溫。」

即便是如此惡劣的天候,也沒有人退縮,每一個人都充滿熱血和熱情,憑藉自己的專業,秉持救人第一的信念,堅守陣地。

「搜救隊到達土耳其的第二、三天後,才透過認識的慈警會(慈濟警察消防暨眷屬聯誼會)志工和我們(慈濟)『求救』,希望能夠提供毛毯禦寒。」周如意說。

接獲訊息心急如焚的她,立即趕往滿納海國際學校,「感恩主麻校長、副校長及所有的志工,得知這個特別任務,馬上出發分頭行動。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採購了兩百多條毛毯及棉被。」

土耳其慈濟人緊急採購,將毛毯委託電視台記者,並於臺灣時間2月10日下午2點驅車出發,13小時後抵達阿德亞曼省臺灣搜救隊駐點處,由記者彭光偉(右一)代為轉交毛毯給台灣搜救隊,隊員表達感恩慈濟的大愛與無私。(圖片來源/宗教處提供)

臺灣電視台記者彭光偉,於採買當天2月10日下午兩點多,驅車近十三個小時,帶著慈濟人的「誠與情」,以及土耳其人與敘利亞難民暖暖的「愛」,急送一百三十三條毛毯至阿德亞曼省災區,給臺灣搜救隊禦寒。

被託付送「愛」,在非常時期,彭光偉分享自己的心情:「非常樂意,也很高興,當然更是感動不已。」

2月11日,在寒冷冰凍中辛苦搜救一整天的隊員們,看到及時到來的膚慰,非常地感動與感恩;在異鄉,能有慈濟給予他們溫暖,實在是暖到心裡。

連線分享中胡光中說道:「如意接到電話時,我正在飛機上,還沒到達土耳其,她就已經開始運作起來,幫忙採購毛毯,聯繋所有事情。這次,我對如意是刮目相看;我回臺灣兩個月,如意每天都到學校和青年志工們一起奮鬥。」

上人聽後,歡喜讚歎:「如意也當家了。」

◎愛的使命 捨我其誰的決心和勇氣

2014年揹著書包逃難的敘利亞籍志工阿哈瑪傑內德(右一),此次承擔起與土耳其官方聯絡及翻譯的任務。謝景貴師兄(左一)也不斷傳承他的救災經驗,引導傑內德多方思考,為本土志工扎根。(攝影/楊景卉)

土耳其7.8強震,國際搜救隊緊急行動起來;臺灣特搜隊(屬政府消防署)通過國際重型能力認證搜救資格的,僅僅一百三十人。

他們平時訓練有素、設備齊全、人員精良,此次全員出動,於2月8日抵達後立即投入救災,開始分組輪班搶時效,搶救生命的每一分秒。

隊員們堅定誓言:「每條生命都寶貴,我們要盡力搶救到最後。」

電視新聞畫面上,也看到五隻搜救犬不停穿梭瓦礫、深入夾縫,找尋災民的希望。

「這五隻狗表現得都很正常,牠不會因爲低溫環境,而降低牠的搜救欲望。」領犬員感動地說。

「我們這次協助土耳其民眾,順利救出三人,搜救犬不負使命、功不可沒。」

慈濟人在當地採購的物資卡送抵滿納海國際學校;勘災團及當地志工,將蘊含全球有心人的祝福而訂製的慈濟logo貼紙貼到物資卡上。(攝影/萬家宏)

「其中一位送到醫院急救後仍宣告不治;不過,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因爲那是一個千層派的建築物,他所能夠存活的空間非常小,再加上天候寒冷,在急凍的環境下,災民能夠自己活命的機會不是很大。」

搜救隊11日結束救災工作,已於2月15日平安歸國;在機場迎接英雄回家的場面中,家人的相擁也別具意義。

兩支搜救隊,在土耳其具有感動影響力的搜救任務,也衝擊著一般人的生命體會和生命選擇,再一次地讓世界看見了臺灣。

他們爲了「搶救生命、尊重生命」,甘願冒著各種大小餘震及建築物隨時坍塌的威脅,一馬當先、不畏生死的善行付出,完美地詮釋了證嚴上人一再教導的「慈悲利他,為眾生,捨我其誰」的決心與勇氣;無邊的愛,也印證了佛陀所說「人人本具善良本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