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袈裟 成就千萬菩薩行

0觀看次
A- A+

撰文/梁玉燕(加拿大)

「每當出現一個新的號碼,便代表著又多了一位新菩薩誕生。」任職臺中分會警勤股,長久協助聯繫、印製與運送「迷你袈裟」(註)的劉明燦師兄如是說。

當車子行入漸趨悠靜的鄉間小道,兩旁的秧禾迎風搖曳,綠意盎然,伴隨著高分貝的「旺──旺──」聲,引來主人探頭外望,出門迎接。

「劉師兄,今天載了幾件來?」「江師兄,阿彌陀佛!」主客間的寒暄,像極了熟絡的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們今日要共同促成一件神聖大事,爲每件迷你袈裟,配上嶄新的號碼。

一件件的褐色背心,井然有序的排在三十米長的印刷檯上,靜待印上慈濟志工識別流水序號。(圖片來源/劉明燦;翻拍/梁玉燕)

「還有要擺的嗎?」三十米長的印刷檯上,鋪了一層潔白的沙丁布,上頭井然有序地排滿了一件件褐色背心,靜待著從事網版印刷二十餘年的昇紅公司老闆江賜宜,在上頭印上慈濟志工識別流水序號。

「還有要收的嗎?」「先收妳面前的,那邊的等乾了再收......」比鄰而居的慈濟資深會員吳廖月草,得知今天有兩百六十幾件迷你袈裟需要印字。

「做這嘛......趣味、趣味啦!」由於吳廖月草有約在先,還是把握因緣,趕緊動手幫忙整理。「真歹勢,今天有事只好先走,下回有工作記得再通知我。」

目送吳廖月草離開,江郭月霞笑談老鄰居的熱心:「阿鈞嫂很好相處,也經常帶些自製的點心,與前來幫忙的師兄、師姊一起享用。」

***

提起「助印」因緣,老闆江賜宜津津樂道:「2000年底,我專程到臺中分會拜見行腳到臺中的上人。」他回憶,當時已先試過刺繡的方式,也曾在背心的兩面嘗試用網版印刷,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授證在即,加上又是第一批,急著送印的迷你袈裟多達數千件,卻一直找不到廠商可以配合。

「我曾印過五千多個航空郵袋,每個號碼都不同,所以信心十足地給了上人一個肯定的答覆。同時,當場以毛筆示範。」由於江賜宜在學生時代即練就了美工底子,看他寫的字極爲工整,上人還幽默地說:「寫得這麼好看,你乾脆全部用手寫好了。」輕輕地一句讚歎,令他常駐在心。

醫院志工身著「迷你袈裟」,穿梭在醫院內各個角落,服務需要協助的民眾。(攝影/吳宛霖)

於是,2001年開始,從國內到海外,都可以看到慈誠、委員穿著褐色背心的菩薩身影。「每次,在大愛電視看到那麼多的慈濟人,穿著這件背心穿梭在服務現場,我也覺得很光榮。」江賜宜一邊持著手中的網版,一邊握著油漆刷,愉悅地分享參與的心情。

截至目前為止,昇紅印刷已印出了兩萬餘件「迷你袈裟」(撰文之時)。

***

「每當出現一個新的號碼,便意味著慈濟家庭又多了一位菩薩誕生。」對照手中的海內、外委員號碼資料,務使各組尺寸完全吻合,才用筆一一打勾;旁人不解,一臉納悶地問:「爲什麼要這麼麻煩呢?」

「每個人的身材不一,高矮胖瘦不盡相同,因此細分為六個尺碼。都是由委員和慈誠在當地分、支會所先行試穿與登記。」從載運過來的箱子,取出一疊疊擺放整齊的背心,劉明燦細說緣由,並小心翼翼地做記號,提醒自己不要亂了尺寸。

事情做多了,自然臻於熟巧,但是如果過於「靠勢」(臺語;過於自信),反而因小失大。有一次,收到本會傳來的委員號碼資料,便順理成章地請廠商加以電腦排版製成底片,再製成網版,所有過程全部照舊。

不料,印了兩百多件時,才發現嚴重錯誤,原來號碼重複了!無奈之下,只得再重新製版,請江賜宜調配與布料相同、稠度適中的油墨覆蓋上去,再進行號碼印製。「難怪上人常叮囑弟子們,凡事要多用心。」說到無心之過,劉明燦仍不免升起懺悔之意。

 培訓學員試穿「迷你袈裟」(志工背心),確認自己適合的尺寸。(攝影/邱繼清)

「喂......你的要『對色』,所以卡慢啦!......好,好,免煩惱啦!」客戶又打電話來催貨了,江郭月霞親切地回應著。江賜宜則不禁喜形於色:「自從印慈濟背心後,生意接得比以前還多。」

一旁的劉明燦頗有同感,道出了江賜宜默默付出的心情故事:「他是以『半賣半相送』的方式助印的。」實際上,除了油墨是由大甲化工免費提供外,其餘如網版、外框及印製,所費不貲,皆由江賜宜一手包辦;雖然不敷成本,還是做得滿心歡喜。

「他是一個做事很『頂真』的人。有一次,晚上整理網版資料時,發現字體、尺寸有異,便自行請製稿公司徹夜調整,以便趕上隔日作業。」而江郭月霞親和勤奮有加,總是快速地把背心展開,回頭又趕緊幫忙摺起來。

「老闆娘,妳拿小楷毛筆是要做啥?」看她微笑著走到工作檯前,像是要進行另一個「細部工程」,引起了志工的好奇。

「有時布面不平整,印上去的油墨濃淡不一會有色差,我再重新描繪一次,顏色就均勻了。」的確,每個小動作,看似千篇一律,但小細節、大學問,處處皆文章。

「你看,就像這件......」她指著一旁一處沾有小油污的背心,「不小心滴到了顏料,就要在下面墊上碎布,再以香蕉水擦拭。」果真,透過用心清除,漬痕消失;很快地,「迷你袈裟」便還以原色了。

 沾到顏料的袈裟(志工背心),以香蕉水用心擦拭,漬痕消失,很快地便還以原色。(攝影/劉明燦)

「家父生前給了我們這片土地建為廠房,連隔壁的橫山幼稚園,也是老人家當初回饋給政府作為活動中心使用的。」想當年,由於父親的慷慨布施,不但嘉惠了在地學童,自己的孩子也能就近受教,如今,畢業多年,都已經上高中了。

現在,只要工廠窗戶一開,校園的歡聲笑語便透窗而入,儼然成為工作中的插曲,也是最佳的提神清涼劑。而幼稚園的老師,偶爾也會利用戶外教學課,帶小朋友過來參觀。

「我會在孩子們的衣服上,當場拓印一些可愛的圖案,讓他們帶回去做紀念。」視工作爲樂事,江賜宜也結好人緣,特別是「囝仔緣」。

說這是一個菩薩家庭,一點也不為過。為了照應八十六歲高齡的丈母娘,江賜宜的大姨子特從豐原搬回來,平時也就近到廠裡打工,幫忙「觀前顧後」、「收頭看尾」;一家人相互照應,和樂融融。他們雖然沒有穿袈裟,卻有著和慈濟人一樣的笑容。

「我們從事這一行,沒有空閒參加慈濟活動,有這個機會盡一點心力,和大家有緣來做伙,實在好歡喜。」

「師姊,妳這就叫做『工廠即道場』,真有福報呢!」和志工梁明愍有了一番貼心的交談,江月霞笑得更開心,臉上浮出蓮花般的笑容。

印字之前,先用一條條透明膠布貼滿整片網版,只保留一小排號碼,作為拓印的部分,這樣既不會混淆、遺漏,也不容易髒污。(圖片來源/劉明燦;翻拍/梁玉燕)

很快地,江賜宜又拿起了另一塊網版,準備再繼續下個梯次的進度。

「今天的工作特別快,大概中午之前就可全部完成,不像剛開始,找不到竅門,經過四、五次修正、改版,才有現在的順暢。」

原來,「江湖一點訣」,在印字之前,劉明燦早已先用一條條透明膠布貼滿整片網版,只保留一小排號碼,作為拓印的部分,依序由下而上如法炮製,再逐行挪移。

「這樣既不會混淆、遺漏,也不容易髒污。」每個動作,務必要求色澤濃淡勻稱,位置方正適中,「更重要的是,要把衣服先鋪平,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說罷,江賜宜整了整手上背心略微起縐的摺痕。

「說也奇怪,每次到了印背心那天,電話特別少,幾乎沒有什麼干擾,而且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油墨很快就乾了。現在,一天印一千多件不成問題。」也許是巧合,但江賜宜倒覺得不可思議!

「佛心無大小,慈悲無遠近」,印製好的背心一件件疊好,彷彿人間菩薩紛紛入了新戶口。(圖片來源/劉明燦;翻拍/梁玉燕)

印製好的背心,一件件疊好、一落落裝箱。「佛心無大小,慈悲無遠近」,看到成排的袈裟被賦予號碼,彷彿人間菩薩紛紛入了新戶口。

「做這項工作不能講話,也不能分心;心要靜,才不會出錯。」從付出中得到額外的收穫,江賜宜不諱言這段時日,修養有了最大的改善。「印背心,心中要保持沒有雜念,因為很投入,我的脾氣改了很多。」

放眼廠房由裡到外,堆置著大大小小的網版、重重疊疊的油墨罐;工作檯、地板上,滿是不慎滴落的油彩;江賜宜全身上下、從頭到腳,如彩繪般蘸滿了五顏六色的顏料。而夫妻倆的笑靨,像極了兩朵出塵的蓮花,陶然可掬。

美哉!慈濟人。慈濟人的美,美在參差不齊;彼此來自不同家庭和背景,但是在套上迷你袈裟後,成千上萬分布世界各地,身心平齊、方向一致,用行動付出、拔苦予樂,悲智雙運,行走菩薩道。

(完稿於2005年8月5日)


後記:

有一年,印製「迷你袈裟」高達七千多件,後來發現有些送到慈誠和委員手中時,由於尺寸不合身,必須退回工廠再以適合的尺寸重印。鑑於如此輾轉修改,徒增資源、人力和運送時間的耗費,所以決定不再印製號碼,而調整為當慈誠、委員穿上迷你袈裟執勤時,直接佩戴識別證。

 

(註)「迷你袈裟」是慈濟醫院的特色之一。穿上這件背心,便意味著要踏上「慈悲喜捨」之門,體會利他就是利己,度人同時自度的修行意義。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