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簡毓嫺(新竹)
慈濟非洲首座靜思堂,整體園區約1萬787平方公尺,於2022年6月19日正式啟用。(攝影/蔡凱帆)
二〇二二年六月,非洲大陸上第一座靜思堂,在南非巍巍矗立了!
透過雲端連線的轉播畫面看到,靜思堂襯著無雲的藍天,堂前廣場的蓄洪池,在南半球冬日陽光照耀下,平靜的水面閃著金黃,同時倒映出靜思堂的莊嚴。我內心的激動、澎湃難以言喻,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南非當慈青的自己。
非洲,是一個天堂與地獄同在的國度。早年的種族隔離政策,讓富人與窮人之間,有道跨越不了的鴻溝;富人們住的是有泳池花園的別墅洋房,而幾十里之遙的貧民窟,卻是由破爛鐵皮搭建而成的聚落。
南非約堡冬令發放。此次發放地點為亞歷山大區的十五所小學,希望經由發放能普遍深入學校,進而設立資優生清寒獎學金。圖:張敏輝師兄(惟至)幫學生將玉米粉扛上頭頂。(2006/06/13攝影/徐梅玉)
早期在南非做慈濟,篳路藍縷、無比艱辛。慈濟約堡聯絡點位於志工張敏輝師伯的家,由於沒有一個正式的寬闊道場,若要舉辦營隊,則必須到處向學校或是活動中心借場地。
還記得發放前的物資打包,就在張敏輝師伯家院子的草皮上,一群年輕人跟著師姑、師伯,一起整理著一袋袋的發放物資。發放日當天,幾台由華人志工組成的車隊,駛離環境幽美的別墅住宅區,開往邊陲地帶的鄉間小路。未鋪柏油的馬路開起來既顛簸又塵土飛揚,沾滿了紅土的車身,是前往救拔苦難的印記。
南非的治安向來為人所詬病,聽起師姑、師伯們敘述頭幾次的發放經驗,那叫一個心驚膽戰。除了怕有不肖之徒前來搶奪物資,也擔心現場秩序騷動;但慈濟人勇猛精進不畏懼,發放過程是越來越順利。
語言不同的感恩戶拿到物資,快樂得手舞足蹈,滿臉笑容地大聲對我們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濟人也向他們恭敬彎腰,雙手合十道感恩回禮;那是我第一次學習到,何謂「三輪體空」,付出的同時要說感恩。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發放前場勘經驗,是跟著師姑、師伯來到一座垃圾山,這對生在豐衣足食的我來說,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見,這世上居然有人生活在此,並以撿拾垃圾果腹維生。
當下內心震撼無比!
新冠疫情後,南非德本慈濟志工前往納米比亞進行跨國關懷。里霍博斯供食點,葛蕾蒂絲恩葛瑪師姊(慈蒂,右2)、康丹絲尚圭師姊(慈丹,右4)為供食點補給了大米,社區志工們承諾會持續帶動愛心,關懷孤苦。(2022/07/27,攝影/Nhlakanipho Mchunu)
多年後,每當聽見上人提到「見苦知福」,這一幕垃圾山的畫面就會立刻跳出我的腦海;也因為過去這些日子,跟著師姑、師伯們一起做慈濟,在我心中也悄悄種下了一顆善的種子。
這顆種子就在畢業回臺,成家立業後發芽了。因為不曾忘記當年南非師姑、師伯們的灌溉與栽培,我仍時時關心南非慈濟的動態消息。
幾天前的南非慈濟溫馨座談,見到熟悉的面孔出現在螢幕上,分享著南非慈濟人的大願力與大願行。這三十年來,因治安日益敗壞,許多人也因此移居他國,導致慈濟華人志工越來越少。
但南非慈濟人謹記上人的叮嚀與教誨:「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常懷感恩心,取諸當地、用諸當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愛與敬重。」志工們持續深耕當地,逐漸培養出一群又一群閃閃發亮的「黑珍珠」──本土志工菩薩。
德本志工進行下鄉訪視。圖:慈濟人參觀Natbankulu志工們栽種的菜園。葛蕾蒂絲‧恩葛瑪(Gladys Ngema,慈蒂,左)(2009/08/12攝影/黃詩茵)
黑人志工菩薩樂觀開朗的天性,讓她們不論自身環境再窮、再貧苦,當心中那盞自性之光被點亮,黝黑的皮膚彷彿也能照映出光亮;她們從手心向上的人,轉身成為救人的菩薩。
她們開闢供食農場,一邊下田,一邊樂天知足的唱歌跳舞;也突破萬難,行經幾百里,甚至幾千里跨國愛灑。
由於長途跋涉,難免遇到車子拋錨,她們便齊心合力推車。五十多年前,由上人按下快門,記錄慈濟人在水中推車的照片,竟在五十多年後,與南非慈濟本土菩薩推車的時空與畫面交疊了!
跨國愛灑路途遙遠,猶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難行能行,在她們身上不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真真切切的從行動中展現出來。
靜思堂啟用當天,來自南非各地和辛巴威,共七十五位閃亮亮的「黑珍珠」志工,以整齊劃一的「鐘鼓齊鳴」,引領大家一同體悟佛陀的覺悟。
雖然我已離開那片土地二十多年,但欣喜見到慈濟愛的種子,在非洲土地開枝散葉;更敬佩當年的師姑、師伯們堅守當地,不斷培養傳承法脈,以及中生代接棒勇於承擔。
無私大愛,讓這塊黑色大地,漸漸綻放出一朵又一朵清淨的蓮花;一個天堂與地獄共存的國度,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那道彩虹的名字,叫做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