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十年再相遇 師徒情緣一世牽

0觀看次
A- A+

資料來源/節錄自20221024志工早會德勘師父開示
記錄整稿/魏玉縣

【前言】上人在今年(2022年)10月20日出門行腳,第一站就到了臺東。臺東的第一位慈濟志工黃玉女(委員號四十六號),曾到臺東聯絡處與上人會面(上圖,大愛台畫面截圖)。沒想到上人行腳到臺中時,卻聽到享年九十五歲的黃玉女,在11月8日下午安詳往生。上人在11月9日臺中場次的歲末祝福開示時提到這位弟子,語氣中還是帶著滿滿的不捨,提到自己離家初到臺東時,第一個落腳處,就是在黃玉女家。

黃玉女本身是國小老師,先生王添丁是國小校長,她與先生、婆婆王麵先後皈依上人座下,在臺東落實慈濟志業。當時上人到王家,王麵總是牽著上人的手說:「師父,你的腳步若是踏進門,我的福氣就來了!」

「這就是人生!」上人感慨地說,黃玉女一家三代(包括兒子王壽榮)都是慈濟人,這就是傳承。上人更希望靜思法脈要一代傳一代,尤其現代科技發達,應該一代比一代更進步。


上人這次的歲末行腳,第一站(10/20)到了臺東靜思堂,看到了臺東的第一顆菩提種子──黃玉女師姊,她現在年紀大了,就坐在輪椅上,看起來很瘦弱。看到那種師徒之情,還是令人動容,因為那份情是非常深厚的。

佛陀說,苦集滅道,人在苦的時候,就會想去找解決苦的方法。黃玉女師姊是個老師,可是人生還是有不順遂的時候。有朋友介紹她接觸佛法,也因為接觸佛法,她就像一個快要溺斃的人,找到了一根浮木,不但自己游上岸,也把她的婆婆、先生、孩子都引進了佛門。

在慈濟世界,應該很少人看過上人還沒有出家的模樣。一九六一年,當時上人才剛剛逃離了家;上人離家之後往南走,落腳的第一個地方就在臺東。當時上人跟修道法師,受邀在臺東的佛教蓮社講經,當時上人還沒有出家,綁著長長的辮子,給自己取的名字叫做「靜思」。

當黃老師在佛教蓮社聽修道法師講經,看到這位很端莊的女孩子,有時候也會幫法師用故事的方式跟大家分享,留下很好印象。後來,黃老師也在修道法師的座下皈依。修道法師與上人在臺東,只停留了一年多就離開了,後來音訊全無,大家也失去聯絡。

 結緣半世紀,當年任教於國小的黃玉女師姊用她的身教言教帶動台東慈濟人。(圖片來源:黃玉女)

十年後,一九七一年,花蓮的李時師姊,在經營教育用品,就跟黃老師介紹:「花蓮有一位很慈悲的師父在做功德會,妳要不要一起來參加?」黃老師心也很慈悲柔軟,當然很願意。不過她自己參加了,但不知道怎樣邀人來參加。

一段時間後,她就跟她的先生,當時他是另一所學校的校長。她跟他說:「我們是不是來學習童子軍日行一善,每天捐一塊錢也好。」沒想到她先生,王(添丁)校長一口就說:「好哇。」她就有信心,覺得原來勸募不是這麼難,所以兩人就開始在各自的學校做勸募。

幾個月後,黃老師想,這個師父到底長什麼樣子,她很想認識一下。她跟李時師姊約好來到精舍。那時候精舍的常住不多,她來的時候看到幾個師父在那邊農作。她就問,「師父是在哪裡?」他們就說,那個戴斗笠,拿著一根長竹竿在打豆子的那個。

當上人把斗笠拿下來,她一看,非常歡喜,原來就是她當年看到的那個「靜思」,他現在已經出家,這樣子的莊嚴。她非常歡喜,就這樣師徒重逢,接上了緣。

她回去後,就從學校的貧困學生,以及經人介紹的窮苦貧病人家,開始展開臺東的救濟工作。

從一九七一年到屏東分會在一九九一年成立這段時間,上人到臺東,就住在王校長家。當時黃老師自己也不懂得怎麼評估個案,有人提報,她就把個案的狀況,簡單寫信告訴上人,說這個個案是甚麼狀況。

上人收到信,幾天後,就會親自到臺東去,帶著他們一起去看個案。在看個案的過程中,就教大家怎麼評估個案;有沒有政府,或是其他單位的補助,假如沒有,慈濟要補助到什麼樣的程度。也請他們每一次去訪視個案,就要把訪視報告寫一寫,寄回花蓮。透過這樣的過程,黃老師學會補助的標準跟原則。

因為黃老師的接引,她的婆婆王麵老菩薩,也從本來迷茫的生活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她與媳婦就跟著上人一起做慈濟。

王校長(上圖,圖片來源:黃玉女)看到婆媳倆,這麼熱衷做慈濟,很不解。他想,上人要去訪視的時候,他也要跟著去看看,到底這些人在做什麼?

他觀察到這一群阿嬤級的志工,看到地上有破瓶子就撿起,用衣服兜起來繼續往前走。他心想,他是個教育工作者,也會教學生這麼做,其實他自己也沒有身體力行,所以他很佩服這一群慈濟志工。

還有一件讓王校長非常感動的事情。有一個個案有心臟病,需要一種叫做「救心」的藥。「救心」這個藥,在當時非常貴,一般人買不起。上人去了,就說:「我剛好沒帶這個藥來。」但是上人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大家都知道,上人也有先天性的心臟病,也需要吃這種藥。不過當時精舍的生活很辛苦,平常也沒有錢買,但是回到花蓮,剛好有一位菩薩送給上人一罐這種藥,上人馬上就聯絡王校長,說他會託火車把這個藥送到(臺東)車站,請王校長去接,接了之後馬上送去給這個個案。

王校長非常感動,因為他知道這個藥對上人是很需要的,但是為了這些貧苦的人,上人不顧自己,而是把藥給這一位生病,需要幫助的人。從此以後,王校長就非常深信上人,一路跟著太太、媽媽一起做慈濟,也承擔起臺東的會務,以及種種訪視個案的關懷。

 

台東冬令發放(早期發放),王添丁(左)師兄、王成枝(右)張羅發放工作。(圖片來源:本會圖像組)

談到慈濟在臺東的大型發放,就不能不提到一九七三年的娜拉颱風。當時的娜拉颱風,是臺灣光復後,臺東受到的最大災害,那次的颱風非常強,整個臺東受災很嚴重,有的墓園整個流失掉,一些骨骸就散布在村落裡面,讓人非常驚恐。

當時王校長是豐田國小的校長,豐田國小也受災。很感恩的是,臺東縣政府特准王校長請十天公假,為慈濟去查訪災民,還調派學校的老師來協助。

這次的受災戶,總共有五百八十多戶,災民二千多人。當時王校長除了去訪查,把名冊造好,又請學校的老師將每戶的人數、可以領的物資金,都寫在明信片上,寄給受災的災民。

到了發放當天,由功德會出資包了一部遊覽車,請災民憑著明信片上遊覽車,到中正堂領取發放物資。整個(過程)非常井然有序又有效率,也建立了慈濟大型救災的模式。

一顆種子要如何不斷擴散,變成一片菩提林?王添丁校長跟黃玉女老師都在教育界,他的兒子王壽榮師兄,因為太太嚴玉真校長的關係,到了嘉義,也把慈濟的菩提苗帶到嘉義去,成為雲林、嘉義最早的播種者。

嚴玉真校長因為年輕時跟著黃玉女師姊學鋼琴,而認識王壽榮師兄,進而走入慈濟至今不間斷。(攝影/王翠雲)

雖然爸媽在做慈濟,但王壽榮要開始做慈濟,還是不知該怎麼做。當時在雲嘉地區,已經有慈濟的個案,上人就在一九七九年,親自帶著他去訪視,看看這些照顧戶,也跟他說明狀況,要如何判定,怎麼幫助跟救濟。

他也從上人的應對裡面學習到,原來做訪視是要這樣謙卑、柔軟。除了無私的付出,還要感恩對方,就把這樣的慈濟精神學習下來。

王壽榮說,還有一件讓他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上人把雲嘉地區的一些個案名冊給他,要他到每一個個案家裡,去幫這些受照顧的人,量他們的身高、手臂長、腰圍。他不明白,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只是師父這麼交代,他就這樣做。

到了過年的時候,他收到每一個照顧戶都有三大袋禮物,裡面除了吃的東西,還有一些清潔用品,以及衣服。這個衣服,不管是老人、小孩,穿起來都剛剛好,而且很符合他們的年齡。原來上人做事情是這樣細心、貼心,把每一個受我們幫助的人,都看成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著,這一點也讓他學習到,做慈濟的精神在哪裡。

2018年6月3日,德慈師父遠道至台東關懷黃玉女師姊。(攝影/羅庭茜)

黃老師還沒有做慈濟前,就是念佛的。做為慈濟人,他們的心中就只有上人,他們這一分心,是我們這一輩的人應該學習的;他們跟上人的情,在慈濟菩薩道的精神理念,要用很誠懇的心去看、去寫、去做。

看到他們,即使到老,他們做慈濟的心志還是很堅定。一直都在這條慈濟菩薩道上,不管是師兄、師姊,大家也應該跟黃老師一樣,不管自己的情況如何,當聽到哪裡有人發心要來一起行善,哪邊有需要幫助的人,自己的細胞就活絡了起來,就要趕快去接引、去幫助。

上人說,拖過了五十幾年,他自己的身心都覺得很憔悴,身體也會累,不過想到自己的寶城還沒有到,所以上人又立願,他來生還是要繼續走。

今生走過的路要記得,來生才不會再走回頭路。雖然上人說,這是他對自己的期許,其實也是對弟子的叮嚀。上人講,哪怕這輩子已經到這邊了,下輩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一直到了寶城、宇宙乾坤,可見這是一條多麼無窮盡的路。儘管無窮盡,還是要立願。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