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花開的聲音

0觀看次
A- A+

撰文/明萌(臺北)

「叮鈴鈴......叮鈴鈴......」

手機聲此起彼落,花蓮靜思精舍原本安靜的會客室忽然喧鬧了起來,人人低頭看手機;原來是地震後大型餘震的地震警報,提醒民眾注意坍方及土石流。

二○二二年九月十八日的地震,震央在臺東,許多建築物受損;而花蓮縣玉里鎮的受災情況也非常嚴重。地震後幾天,手機警報的發報聲成了許多人的夢魘,只要有丁點聲響就會心驚膽跳。

僅是幾次的地震警報聲,就讓人心神不寧,更遑論巨大天災、戰爭人禍不斷之處;例如二月二十四日,俄烏戰事開打,由於軍事入侵,導致烏克蘭人民日日過著驚恐不安、顛沛流離的日子。

◎愛拉的出走日記

愛拉(左二)與兒子(左一)在慈濟基金會波蘭辦公室協助整理發放活動後的名單。(攝影/漢娜)

俄烏戰爭爆發後,五十歲的烏克蘭人愛拉(Alla),因受不了每日五、六次不定時又高分貝的空襲威脅,決定簡單打包行李,帶著八歲的兒子丹尼爾(Daniel)從家鄉文尼察市逃難至波蘭華沙。

逃難中,雖然可以遠離低空飛過的戰鬥機、震耳欲聾的坦克車聲、爆炸聲以及令人心驚的空襲警報聲;但這條艱苦且不知終點的路程中,嘈雜的車聲、忽然而至的槍聲,夾雜著大人的哀嚎和小朋友的哭泣聲。如此倉皇逃命的場景,沒有親身經歷過,是無法真正體會和想像的。

愛拉心繫留在家鄉年邁又有慢性疾病纏身的雙親,帶著孩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內心百感交集,經常暗自流淚;但她還是強打精神,緊握著丹尼爾的小手勇往直前。

她告訴自己:「絕對不能再失去丹尼爾了!」原來愛拉曾有一個孩子因故往生,她無法忘懷那撕心裂肺的痛,她絕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歷經千辛萬苦,愛拉母子終於平安抵達華沙。在偶然的因緣下,他們參加了慈濟的愛灑活動;她看到慈濟志工以溫言軟語真誠陪伴難民,感受到證嚴上人的靜思法語,如何深深地安撫難民們流離失所的心。

很幸運的,丹尼爾在不久後被安排進入波蘭的學校就讀,愛拉也在當地一家咖啡廳找到一份固定工作。生活穩定後,她想起了戰爭前在烏克蘭的平靜生活,那熟悉的南布格河畔、廣闊美麗的黑海和森林中的蟲鳴鳥叫。然而,令人悲傷的是,開戰至今已超過二百三十天,烏克蘭難民回家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華沙音樂會及發放前登記名單,圖為愛拉(左三)穿上慈濟志工背心,在愛灑現場,用手機協助來自自己家鄉的婦女同胞登錄資料。(攝影/胡光中)

◎母語傳唱溫暖與愛

俄烏開戰後,歐洲慈濟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於波蘭多處展開對烏克蘭民眾的人道救援關懷。五月六日,在華沙舉辦大型物資卡發放活動的同時,也邀請烏克蘭難民們擔任志工,以美妙的歌聲,回饋來自全世界慈濟人的愛與關懷。

一首首烏克蘭民謠《我們就是烏克蘭》、《天佑烏克蘭》、《烏克蘭明珠》在線上音樂會唱頌,向全球傳達烏克蘭人堅韌的民族性。

其中《烏克蘭明珠》是一首大人小孩都會唱的烏克蘭知名歌謠,歌詞這樣唱著:

從神聖的透明藍色的天堂裡,
星星掉下了眼淚,
那個眼淚變成了一顆珍珠,
她就叫烏克蘭!

烏克蘭是珍珠,
全世界只有一個,

這就是我們要唱的,
這就是我們都理解的。

五月五日華沙音樂會前預演,這場音樂會激發所有烏克蘭人的愛國心,也帶領著這群難民在艱困中繼續往前前進的力量。(攝影/范婷)

愛拉和兒子丹尼爾出席了這一場音樂會,而這首歌,講述了他們深愛的國家——烏克蘭,是人世間唯一的一顆珍貴珍珠。此曲激發所有烏克蘭人的愛國心,帶領著他們在苦難中繼續前進;愛拉說:「這就是我和兒子及民眾們愛唱這首歌的原因。」

烏克蘭志工伴隨著輕快的民族風節奏,由衷地感恩,以發自內心深處的樸質歌聲,大聲齊心唱著清晰地向全世界表達人人渴望和平的心聲。

在這一刻,戰火中各式摧殘人心的聲音,在這場音樂會中似乎都消散了。最後一首慈濟歌曲《一家人》,烏克蘭志工以母語傳唱著,膚慰了躲避轟炸時種種恐懼、焦慮與驚慌不安的負面情緒。

隔著千山萬水,身在臺灣的慈濟人,也透過這場線上音樂會,真真切切地聽到了愛好和平的美麗音聲;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豪華的舞衣與特殊的燈光音效,看到的只有浩劫重生後知足的臉龐。感恩慈濟志工接力遠赴波蘭,將這群烏克蘭子民,當成至親一般,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

期待他們能在慈濟層層愛的包圍下,翻轉人生。祈求戰爭早日平息,讓他們能回到故鄉烏克蘭,重建家園的同時啟發更多愛心,讓朵朵向日葵花,都能綻放出愛的力量。

註:向日葵是烏克蘭的國花,因為烏俄戰爭,因而成為反戰、團結和希望的象徵。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