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靜 淇
攝影/林麗萍
前幾天在精舍巧遇回來尋根的中區培訓委員,一位年輕的師姊,見面的第一句話:「師姑,我是聽您的廣播長大的。」好熟悉的一句話,也同樣發生在六年前中區歲末祝福授證時,一位胸前還掛著「佛心師志」的新委口中。
她見我一臉不解,接著說:「二十年前我讀國中,媽媽每天在做早餐時,都會聽您主持的慈濟世界」。 算算她的年紀,說的也是,因為在「中廣台灣台」播出的《慈濟世界》節目,從1986年 4月8日開播迄今,已經36 年半了。
提到廣播「音緣」,我一定會想到慈諄(臺北委員洪素琴,委員號380),沒有她,就沒有今天中部的廣播「音緣」。回想三十七年前,當時花蓮慈濟綜合醫院即將竣工,但醫院儀器、設備等龐大的經費尚無著落,大家都看得出上人沉重的壓力。
當年,網路科技不若現今發達,大愛電視台也還未誕生,單靠每月發行一次的慈濟月刊,實在無法及時讓西部民眾了解建院進度,以及位處後山的這座醫院,對守護東台灣民眾生命與健康的急迫性。因此,廣播的方便性及無遠弗屆,當然是首選。
適有台北資深廣播人林義傑先生,發心自1985年11月16日起,將他在天南電台的節目,每天撥出一小時弘揚慈濟精神,這也是慈濟廣播帶狀節目的開始。1986年元月《慈濟世界》改在民本一台播出,但收聽範圍僅及大台北、基隆、桃園等地。
身為美容師的慈諄師姊心想,如果全台各地都能從廣播聽到慈濟的訊息該有多好,同時,腦中突然浮現姊妹淘,任職中廣台灣台播音員的曹惠美小姐,就此串起中部的「音緣」。
記得慈濟在臺中的起家厝––民權分會,於1986年3月10日正式啟用時,曹姊陪同時任中廣台灣台台長方政治先生和導播彭春雪女士,於拜訪上人後,決定在一個月後的 4月8日起,每周一至周六,每天早上提供6:30~7:00的時段播出《慈濟世界》。
時段有了,誰來主持呢?
上人慈容轉向我:「靜淇我問妳,我的話妳聽那麼多,說那麼多,也寫那麼多,到底妳做了多少?」
突如其來的一問,我竟啞口無言。
「交給妳做,多用心。」
就是上人這句話,讓非科班出身的我,從此一頭栽入廣播志工迄今,節目每天準時播出。可回想當年,在慈濟歌選、節目素材都很缺乏的情況下,抱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力求完美的態度錄製節目,至今不悔,且未辱「交給妳做」的使命,播出之後,聽眾反應非常熱烈,且經常接到電台轉來的信件,增加不少動力。
同年(1986)年底,又增闢中廣寶島網每週日上午6:30~7:00的時段,讓全省都聽得到《慈濟世界》。不過該頻道已在五年前宣布停播。感恩方台長在隔年,又免費提供台中交通專業電台每天上午8:30~9:00的時段,讓聽衆更方便收聽。
回首已走過36年半的廣播「音緣」路,訊號從早期的類比到現在的數位,錄製節目從盤帶到CD到網路,雖見證科技的日新月異,但也感傷世事的變化無常。
尤其,歲月不堪數,故人不在的感傷,如牽起中部廣播「音緣」的慈諄師姊於今年七月辭世了;開播之初借用電台錄音室錄製節目的前九年,教導我、協助我操作機器的工程人員,兩位賴先生,也已往生多年。而位於電台街1號的中廣台灣台早已遷移他處,原址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築。這座曾在台灣廣播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日式庭園建築,禪風依舊,可物是人非,徒留往事不堪回首。
惟一人靜靜細思,發現廣播「音緣」竟然佔了自己將近一半的人生歲月,除感恩在製播節目過程中,所有的陪伴與協助,尤其在電腦操作有麗萍師姊的指導;想到每一天用心製播的節目,都是真實的歷史,最重要的受益是,體解上人說:「歷史都在分秒中成就」的深義。再從廣播「音緣」中,盤點自己的生命時,應是無愧當年,上人「交給妳做,多用心」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