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最完美的承諾-簡崑木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白如璐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靜思精舍主堂興建工程,成了簡崑木職場生涯承辦鋼構工程中,最完美的結尾。(攝影:董健男)

五月的花蓮,豔陽高照,暑氣逼人,對來自高雄小港的簡崑木來說,這兒的氣候不算炎熱;只是悶熱潮溼的氣息,仍讓汗水不斷。下午四點,簡崑木見今日電焊施工需加班至晚上,他左右手各拿一支探照燈,從工務室走向靜思精舍主堂工地,推開半掩的大門,繞過準備灌漿的水泥攪拌車,將探照燈交給承包鋼構的電焊工作人員,便走到各樓層了解進度。

2008年接到精舍寄來的設計圖,在中鋼構工作的簡崑木,便開始研擬規劃鋼構工程並參與討論;及至次年六月,建築執照獲准後,在負責業務的同事陳公穗努力下,精舍與中鋼構完成了簽約,簡崑木便請同事游鋒文及黃勝男幫忙監造鋼構成品生產,並一同規劃現場作業。此時,簡崑木邊完成手邊工作,邊準備明年六十歲時退休;精舍主堂的興建工程,成了他職場生涯承辦鋼構工程最完美的結尾。

2009年11月,簡崑木開始長駐靜思精舍,為了基礎螺栓埋設工程奮戰。工程進行首先碰到的難題是,進入精舍的小徑兩旁,原本提供遮蔭的大樹,頓時成了阻礙拖車載運鋼架進入的第一道關卡。為了保護景觀,簡坤木只好將鋼架過高的部分切成兩半,待運進工地後再焊接。由於工地腹地狹小,僅有一座施工構台提供吊車作業,除了四輪傳動的引擎吊車得以做九十度轉彎外,還需將裝卸材料的時間妥當控管;相對於新竹科學園區以十幾台吊車同時進行建廠工程,精舍主堂的興建,無疑是項耐心與細心的考驗。

簡崑木以人工對接焊縫,並以全滲透焊接方式讓樓梯側面平整無缺。(攝影:賴燕珠)

為了強化結構,建築師將基礎螺栓設計在柱子內,工地現場不得不增加許多施工工項。首先在一百一十二根柱子兩側下方開長方型缺口,待拴緊螺栓,再以電焊封板;由於一個人一天只能焊一根柱子,再加上公證公司以超音波檢測焊接無缺陷後,才能鋪設鋼層板,並植釘綁鋼筋灌漿,因而耗費時日。

尤其工程不免受到氣候、環境、溝通等因素耽誤進度,幸而上人關切弟子:「這是自己的家,工程不必趕,人一定要安全。」幸有北區慈誠工務組鼎力相助並扮演溝通的橋樑,在土木與鋼構工作交叉進行、互相干擾時,他們二話不說馬上協調。如地狹路窄的精舍,無法堪得龐然拖車載進巨大鋼架,這時工務組果然全力配合,氣魄驚人地立即拓寬大門、拆掉部分圍牆,以看待藝術品的心情,做到完美無缺,讓簡崑木銘感在心:「志工做到這種程度,不簡單。」

對於能有機會參與祖庭建設,簡崑木直說因緣殊勝,雖說是本業,但心態完全不一樣。對工作向來盡心盡力、符合規範要求的他,這次多了一分感恩心與使命感。他感恩另一半張珠隨師姊的精進;當證嚴上人行腳高雄時,問她師兄能否在興建時前來幫忙,珠隨師姊隨即答應。之後,中鋼構公司竟然真的在眾多競標廠商中脫穎而出,因緣如此不可思議,讓身為弟子的簡崑木得以美夢成真,為主堂興建盡一分心力。

簡崑木與中鋼工作人員,正在討論十二月中旬進鋼製材料細節。(攝影:葉金英)

回想當時加入慈濟的因緣,簡崑木娓娓道來。那是1990年颱風前夕的中秋節,三十多輛巴士從高雄來到精舍參訪;他依稀記得當晚烏雲遮月,但向眾人開示的上人,猶如月亮一般,映照在人人心底,讓人終身難忘。回程時,上人叮嚀一行人由北部回去,但司機不願繞道,堅持南下台東。沒想到,一輛車受到擦撞讓車隊停了下來,才知前方橋斷,只好暫住台東一晚,待隔日往北走途經精舍時,常住師父已備妥便當,讓大家非常感動。

話峰一轉,巡視現場的簡崑木從一樓往上走,想到分解成二至四片的樓梯焊接不易,他以人工對接焊縫,並以全滲透焊接方式讓樓梯側面平整無缺。他以疼惜自己孩子般的心情分享:「建築設計為了節省空間,樓梯僅以兩根螺桿吊起,設計極具特色;而基礎螺栓的鎖緊,則需以鋼板做成六角型的螺板套上,再以大鎚敲打。」說明完後,簡崑木便一一關懷現場施工人員;從早上進入工地前的閒話家常,到陪伴大家讓人醫會量血壓,在工程界不喝酒應酬的他在每次工程結束後,都能和大家結為好友。

在鄉下農家長大的簡崑木,向來真誠好禮;愛看廟裡乩童表演的他,最喜歡迎神廟會上,家家戶戶端出拿手好菜,招待來賓的熱鬧氛圍。直到婚後看到珠隨師姊高齡九十三歲,篤信佛教的阿嬤往生前,竟然預知自己三天後「回去」,讓他驚訝問道:「這是妳家,妳要回哪裡?」阿嬤說自己將回到該去的地方;三天後,果然因感冒而往生。從此簡崑木開始親近佛法,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時,試著以佛法打開心門,解決人生的困頓。

簡崑木的父親,因看到鄰居孩子就讀佛教學校後,未經家長同意而剃度,讓老人家倉皇趕到學校面見孩子不得,終於演變成親子失和的局面,因而反對兒子加入慈濟,以免「走火入魔」。當時他地處偏僻的老家附近,時常有人來此獵殺野生動物,有人吃後精神錯亂,經過求神問卜康復,讓當地居民更加崇敬神明,廟宇也香火鼎盛。父親便質疑道:「難道佛教有比較好?你師父有辦法嗎?」簡崑木聽了卻只淡淡回答父親:「我師父沒辦法醫治,但師父會說不能殺生。」老人家聽了覺得有理,便不再反對。

簡崑木師兄說:「看著即將完成的鋼構工程,想像將來上人在此對八百位弟子講經說法的情景,不由得欣慰自己將如期完成對上人的允諾。」(攝影:涂鳳美)

簡崑木長駐花蓮時,向中風兩、三年的母親告假說:「功德都回向給妳。」讓不能言語的母親眨了眨眼,似乎在支持兒子做好事。只是簡崑木萬萬沒想到,十二月中旬工作告一段落,返回高雄的途中,接獲母親病危通知。隔天大姐也因氣喘病發,未聽他的叮囑到大醫院就診,於凌晨兩點往生,接連兩位親人的離開,讓簡崑木哀痛欲絕。

對於九十歲的母親而言,可能是解脫了病苦,但姐姐的離開卻太突然。個人事小,工作為重,簡崑木選擇把悲傷留給自己,在不驚動工作夥伴下,默默完成喪葬事宜後再返回精舍,繼續未竟的工作。

回想此生學佛後,得以在時時為爭取利益的工作中,學得上人教示:「逆緣來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就是精進的空間。」簡崑木說:「不要想別人讓,退,也許會做得更好。」

此次長駐精舍,好似重回到童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簡崑木時常在晚餐過後,與同事峰文師兄一同到精舍旁的田野散步一個半小時;他從精舍的生活中體悟到,學佛便是吃飯好好吃、工作好好作、睡覺好好睡,但人往往難以做到生活中的禪定。

享受花蓮好山、好水、好空氣的簡崑木,每天精神飽滿、全力以赴,成就莊嚴的靜思道場,也成就自己的慧命。站在工地前,簡崑木看著即將完成鋼構工程的地下一樓至地上三樓的建築,想像著將來上人在此對八百位弟子講經說法的情景,不由得欣慰自己將如期完成對師父的允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