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診所的悠揚樂聲 守住長者記憶的和聲(下篇)

0觀看次
A- A+

文字採訪:魏玉縣、劉桂梅、林綉娟
攝影:黃宗保、林榮威

大林慈院曹醫師 成了他強大的後盾

這件事情重擊了林榮威,他慨嘆又慚愧,自己是個醫生,卻讓父親茫茫過著日子,甚至幾度陷入危險中,也讓家人這麼辛苦。隔天,他到福安宮天公殿,也在家裡佛堂跟佛菩薩及龍天護法發願,「如果可以,請賜給我力量,希望有能力來從事失智老人的照護工作。」

當年十一月的慈濟歲末祝福,林榮威跟證嚴上人報告一個慈濟長期陪伴的訪視個案。分享後,上人問他:「你是哪一科?」他說:「內科。」上人接著告訴他:「你可以來做失智照護兼日間照護中心。」林榮威心想,上人可能從他人處得知父親的情況,了解他的心情跟發心立願吧!

上人接著告訴他:「如果要做失智照護,就要去找大林慈院的曹(汶龍)主任。」十二月一日,他去請教曹主任,「我想做,但不知如何著手。」曹主任給了他方法,要他成立記憶保養班。

月底,林榮威帶了九十多位社區志工和慈濟志工,前往大林慈院做失智培訓。在曹主任團隊的協助下,後續各項事務緊鑼密鼓地進行。他們開始在社區發布訊息,請曹主任的團隊幫忙做篩檢,假使有六人確定失智便可以順利開班。

大林慈濟醫院曹汶龍醫師(左二),一直是林榮威(右一)成立與經營記憶保養班,最堅實的後盾。(攝影:黃宗保)

林榮威表示,失智的判別標準,必須經過「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Clinical Dementia Rating),以及「簡短智能測驗」(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的評估,如果符合輕度阿茲海默症(CDR 0.5以上),或是輕度認知障礙的,就可以成為學員。二十九位初篩個案,經過評估後,有十四位個案符合資格,記憶保養班就在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二日順利開班。

為了配合曹主任來門診的時間,記憶保養班排在每週四上午上課,一年後,因為學員越來越多,就在二〇一八年六月,加開週二及週三上午的課程。再繼續運作一、兩年之後,衛生局希望林榮威可以加碼成整天上課,於是週二、週三整天,週四上午半天;再過了一、兩年,衛生局再告訴林榮威,「週四可以整天嗎?」於是,成為現行的,每週二、週三、週四全天上課。

來上課的學員全程免費,週二、週三整天及週四下午,目前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接手承辦,課程由庚新診所跟彰基一起執行安排;週四上午則由和美區慈濟志工主導,參與講師都是志工性質。

2017年2月22日,「和美記憶保養班」在大林慈院曹汶龍醫師(前排左三)團隊的協助下,終於開班了。(前排右二,林榮威醫師)(圖片來源:林榮威醫師)

夫妻同心克服難題 造福失智者家庭

記憶保養班從二〇一七年運作至今(二〇二二年),已經超過五年,學員數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數目,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五年來,林榮威從自己照顧父親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而考慮到,一般家庭如果有失智老人,家人該怎麼辦?於是在繁忙的診所事務之餘,還不遺餘力地經營記憶保養班。

「這個意義太大了!」林榮威談到支持他的信念,「第一,可以有效延緩長者失智退化;第二,家屬可以喘息,這是很重要的。」他以自身經歷說:「如果家屬是單一照顧,老人家來這裡,不論時間長短,都是家屬(主要照顧者)喘息的時間,不然長期下來,照顧者會身心疲累,身體跟家庭都容易出事。」

林榮威繼續談到,要經營記憶保養班,一定要有一個團隊,需要志工、窗口和指導老師,而指導老師就是大林慈院曹主任與他的團隊。記憶班剛成立時,大林慈院團隊每兩、三週就來關懷。一年之後,運作也比較成熟,目前是三、四個月來一次。

至於課表的安排,必須考量多樣性及必要性。一般的健康促進、認知促進,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包含運動、音樂輔療或是畫畫。藉由多種元素的介入,讓老人家有動腦的機會;每節課四十分鐘,上、下午各兩節,中間要有二十分鐘的休息時間,一動、一靜,並供應點心、中餐。

因為學員是免費來上課,因此,跟許多社服機構一樣,都必須面對經費來源的問題。就如林榮威說的,「這個就是在燒錢。」所有的設備必須自籌,就連講師,在政府還沒介入前都要自理。

為了解決開設記憶保養班的場地問題,林榮威將診所移到現址(舊診所旁),原來的診間提供記憶班上課。後來人數漸多,不得不改到樓上較大的空間。但考量長者坐輪椅,或是行動不便,上、下樓梯容易發生危險,於是又在樓梯扶手加裝電動升降椅。

此外,冷氣、投影設備,還有中餐的費用等,林林總總都需要花費,而這些經費,都是林榮威夫妻自籌。幸好目前週二、週三的餐費有政府支應,週四則由慈濟負責。

類似這樣的經費問題,林榮威都必須一一去克服,一步一步地解決,才能維持到今日,繼續嘉惠失智老人及家庭。也如林榮威說的 :「通常失智者很難走出來,包括家屬也一樣,所以要有讓他安心自在的地方,讓他願意走出來,不然他在家裡,有時候就會造成社會的悲歌。」

全方位關懷 為失智者家庭找到方向

林榮威進一步思考,如果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有需要的人來詢問並尋求協助,也許就可以讓這個家庭,免於受到有如海嘯般的衝擊。加上自己是過來人,知道家裡如果有失智老人,家屬會完全沒有方向感,不知下一步怎麼走。於是林榮威邀請曹主任團隊,必要時為家屬召開座談會,「這個座談會對家屬幫忙很大,至少可以讓他看到一點方向。」

失智長者隨時可能發生家屬無法掌控的狀況,當他們想要找到方法,而求助於林榮威時,他就會視情況需要安排座談會,請曹汶龍醫師團隊前來協助。(攝影:黃宗保)

失智長者對家屬來講,就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發生狀況,而這狀況又不是他們可以掌控的,因此會有很深的無力感。因此當他們不知道社會的資源在哪,或是家人間已鬧得不是很愉快,又想找到方法,而求助於林榮威時,他就會幫忙安排座談會。

座談會的必要成員就是家屬,尤其是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到,還有醫師、心理諮商師,以及社工、個案管理師,讓家屬瞭解,可以尋求政府哪些資源?失智老人可能碰到的狀況是什麼?林榮威甚至以本身是失智症的家屬來分享,「我父親的狀況是這樣,有可能你們也會碰到。」

像這樣的座談會,對林黃淑敏及她的家人來說,不僅安定了他們的心,也讓失智的媽媽找到生命的出口。

林黃淑敏(中)的媽媽在八十八歲時出現失智現象,在林榮威醫師團隊的協助下,她帶媽媽到記憶保養班上課。四年來,媽媽狀態良好,而她也成了保養班的得力志工。(攝影:黃宗保)

在一次旅遊當中,林黃淑敏無意中發現,八十八歲的媽媽有了怪異的舉動,同樣的話重複說了好幾次;剛剛才放下的東西,已經忘了放在何處,這些現象都是以前未發生過的。她問了跟媽媽同住的弟弟,他也說:「是啊,就是這樣。」

林氏宗親會聚會時,林黃淑敏就此問題向林榮威醫師請教。林醫師請她將媽媽帶來做先前評估,證實的確有輕微的失智現象,再請大林慈院曹主任的團隊針對林媽媽的狀況,召開一次座談會。

團隊給了林黃淑敏的家屬一些提醒與建議,家人聽了,不再為此感到彷徨。他們讓媽媽來記憶保養班上課,其他時間則留在弟弟的工廠,做一些簡單又重複性的操作,媽媽的心也因此安定了下來。

九十二歲的媽媽,平時由林黃淑敏陪伴上課,她也因此成為這裡的志工,是大家口中的「淑敏姐」,平時幫忙講師處理一些瑣碎的事情,或者在旁陪伴行動不便的長者上下升降椅,也幫忙打餐、收拾餐具。

「來到這裡,大家像家人一樣互相照顧。」已有三個孫子的她,個性樂觀開朗,非常受到大家的歡迎,日子過得充實也愉快。她接著說:「以後或許我們也會遇到同樣的情形,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做。甚至親戚朋友,也可以告訴他們,可以怎麼面對。」

小鎮醫師 將診所視為修行道場

林榮威醫師的父親(右)已經失智十三年了,一週兩天回到記憶班上課,其他時間則待在女兒出家的紫雲寺。(圖片來源:林榮威醫師)

「看病,不只是開藥而已,吃藥都是枝微末節,很多慢性病一定要從源頭介入。」身為基層醫療診所醫師,林榮威自許將診所當成修行道場,「人家身體病痛來到這裡,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應病而解,或是給他一些建議,不要讓他原地打轉。」

「全人醫療」是把人當成本位,因此,醫生不能只是看病,而是要醫他的「人」。就是一向秉持這樣的看診態度,林榮威的患者,忠誠度都很高,很多人都是他從小看到大,或是從年輕看到老年。「我們的職責,就是將自己的良能發揮出來,你叫我去做別的,我也不會;有時做不到,就幫他轉介,或給他建議。」

林榮威最近在做的「居家失能醫師意見書」,就讓他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到宅訪視後,如果發現有需要,就請居家服務員去家裡幫忙照顧患者,包括洗澡、陪伴、運動,或是陪聊天、煮飯。「往往能夠看到一些在診間看不到的,他的生活環境是怎樣?他家人的對待是什麼?一看就很清楚。」林榮威談到他的經驗,「照顧好的,房間沒有味道;照顧不好的,房間味道一堆。」

從執業到現在,林榮威不僅是個小鎮醫師,除了經營記憶保養班外,也是慈濟志工及慈濟人醫會的成員,甚至連假日都在付出。雖然偶而會遇到挫折與瓶頸,但這並未澆熄他一貫的熱情。他說:「我可以把自己的良能發揮出來,又能實際幫到人,我覺得非常開心。」當有些人走不出來,需要別人拉他一把,而自己正好是那位伸出手的人,對林榮威來說,心中非常寬慰,更是非常開心。

「醫者父母心」,是林榮威從醫以來所堅持的信念,他將每位來看診的患者,都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或是站在朋友的立場關心他,及時給予緩解身體上的病痛,或是心理上的苦悶,讓他自己覺得活著很有意義。「我會繼續努力,希望可以解眾生的苦難,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我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一定要善用時間,把自己的潛能用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就可以幫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林榮威表示,他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可以付出的機會,更希望藉由自己的作為,可以在社區影響到很多人,讓大眾一起來關心,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對於自己一手創設的記憶保養班,則希望能繼續擴展功能,將三個全天擴至五個全天,可以是日間照護,也可以純粹為失智者服務。

和美記憶保養班成立六年來,因為團隊的用心經營,以及許多熱心志工的付出,就如一個溫馨的大家庭般,陪伴過七十多個失智個案與家屬,也送走九位長輩。在這個家庭中,感動的故事一直都在,也將永遠持續著。

林榮威的媽媽在二〇二一年往生,為了讓父親有個安住之所,目前都住在紫雲寺,只在週二、週四才來記憶保養班上課。從失智到現在已經十三年了,父親的狀況一直都很穩定,只見他用雙手輕打著拍子,嘴唇微微開啟,跟著薩克斯風的節奏,彷彿也在唱著,「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