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明霂(桃園)
攝影:簡淑絲
不因善小而不為,珍惜並把握每一個可以積聚福德的因緣,造福即有福!
當一個人患有鬱血性心衰竭、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及腰椎狹窄時,除了就醫吃藥或開刀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去年,她因病情越來越嚴重,故而辭掉社區清潔打掃的工作,專心在家休養。因長期遭受病苦折騰在家,當我去收善款時,她熱情地邀我進家裡頭坐坐。
關心閒聊之餘,知曉曾在環保站付出的她,也想再次加入人群「造福」。近年來,她每天都會聽上人開示,深切體悟學佛就是要身體力行去付出。
然而,她走路會喘、腳會痛,根本無法出門,更遑論出去做好事。當下,我心感不捨,便允諾她,或許可以將環保站分類不完的回收芭樂袋,載來給她做分類。
「好!」她氣喘吁吁地說,毫不猶豫。
但是,當我興致高昂地與幾位志工提出我的想法時,她們皆一概表示:「芭樂袋很髒,不適合拿回家做。」
想要助人的我,像洩了氣的皮球。之後,我也漸漸淡忘這件事。
就在上個月月中,羅月娥師姊不經意地跟我說,她準備載一袋乾淨的塑膠袋,給車禍受傷在家休息的會員做分類。
我一聽喜出望外,立刻詢問相關細節,沒想到她馬上說:「那這袋先請她做。」
隔日,我便載去給她「造福」。她動作俐落,猶如久旱逢甘霖;一大袋塑膠袋裡有好幾千個小塑膠袋,須一一將上頭的紅色線條、標籤及印字剔除。這至少需花費三、四天的時間,我卻意外地在隔日便收到她的訊息:「我做好了,麻煩您過來載。」
如此積極用心付出,令人感動。之後便協商環保幹事楊玉秀和陳得新師兄協助,待囤積多點時再給她送去。
說話氣喘吁吁的她,仍歡喜感恩地說:「我走路會喘,也沒辦法提重物。但現在我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生活就不像上人說的『等吃、等睡、等死』;手腳可以動就做,生活豐富了,才不會老人癡呆。」
獨居的她,一雙兒女成家後在外上班,假日才能來探望,但她無所怨言,反而更珍惜與把握還可以動的當下,邊做邊聽上人開示,她深覺自己很幸福。「我無法到環保站去做,但很感恩師兄師姊給我這個福緣,讓我能夠為地球盡一點點的心力。」
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則佛典故事——「如來不捨穿針之福」。
佛陀有位眼盲弟子正在穿針,穿了半天穿不過:「誰肯發心積功德,請為我穿個針吧!」
這時佛陀正好從他的身邊經過,便伸手接過他手裡的針,將線穿過之後,遞給他說:「我是個喜愛功德的人。」
弟子聽到後,趕緊跪下說:「佛陀,您的功德已經這麼大了,不缺乏這一點點小功德。」
佛陀告訴他:「你知道嗎?我還是要不斷地積聚功德。我今天的功德之所以不缺乏,乃是由於過去生活中點滴和累積。」
上人開示:「有造福就有福,每個人就像一口水井,無論從這口井打起多少水,井水不會減少,打出愈多水可以幫助愈多人;付出愈多,餘福不減。我們要把這個道理告訴其他人,呼籲人人都來造福;能付出就有福,不造福就無法得福。」
靜思語:「不論付出有形的東西或無形的方法,都是布施。」
趁現在身體健康、行動自如,更應該把握每一次可以付出的好因緣。就如此刻,寫出這篇可啟發人心向善、真實付出的故事,不也在布施造福嗎?
(2022.05.20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