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草,寫志學大愛農場(上)

0觀看次
A- A+

撰文:尤麗卿(花蓮/慮挈)

坐落在花蓮縣壽豐鄉鯉魚山腳下的志學大愛農場,是靜思精舍向台糖承租的十二公頃的土地,已超過五年。(資料照片,攝影:編輯組)

一陣「澼澼潑潑」的濺水聲,只見一隻雁鴨「嘎嘎嘎」,急促低空地飛竄過空曠的農田,瞬間消失。在農田裡拔草的一群人,不由得起身、目光追尋聲音來處,摸不著頭緒地想找到答案。

原來是志學大愛農場內的兩隻狗狗――白花的「大愛」和黑毛的「志學」,在稻田中,追趕即將要築巢生蛋的雁鴨。牠們喜歡在有機無毒的稻苗中築窩,長得嫩綠的稻苗,軟軟的、嫩嫩的,住起來好舒服,但被壓倒的稻苗,卻是無法順利長大,也會影響將來抽穗開花及收成。

農場常住志工桂珠師姊淡淡地說,志學大愛農場裡的兩隻狗狗,盡忠職守的負起顧家的責任。

白花的「大愛」和黑毛的「志學」。(攝影:尤麗卿)

◎不容稗草一生無量,搶營養

坐落在花蓮縣壽豐鄉鯉魚山腳下的志學大愛農場,是靜思精舍向台糖承租的十二公頃的土地,已超過五年。土地以有機友善的種植方式,一年種植兩期的水稻及少量的抹草。

年後插秧的稻田,因為遇上過年又疫情,志工出勤受耽擱,小稗草長大了,怎麼辦?做田人播下秧苗,一期至少要挲草(鋤草)一次,趁著稗草嫩幼時,把它除去,否則後患無窮。

「稗草」,它是「稻子的祖先」,生命力超級強盛,一顆稗草可以結成的種子,估計約莫200~300顆,這成熟的種子落了地,馬上發芽。稻田經過翻犁、春耕整地後,這些種子剛好藉著人類的農耕行為,散播到四處繼續生命的繁衍,可說是「一生無量」的撒播滿田。

它和秧苗搶營養,長得快速又肥沃,秧苗營養不夠,稻子長不好,收成就少,眼看它已經長得40-50公分了,再不除,恐怕這一期收成就不妙。

負責農場的賴松勇師兄說:去年第一季收成稻穀41噸,烘乾後扣掉八成;接著去殼又扣八成五,剩下23.6噸。第二季抽穗開花時,遇到圓規颱風,也只收35噸稻穀,而精舍一年需要50噸的米。

今年稗草長那麼高......他說著,轉頭又看到一片秧尾黃黃的。自言自語:是稻熱病,要趕快來噴有機劑。由語氣中他露出擔憂的心......

◎跪天跪地,守護糧倉

一片綠油油的水田,拔完稗草的地方,秧苗稀疏了,空曠的水田,倒影出藍天白雲的山水畫,看來很是漂亮。(攝影:尤麗卿)

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家,也是天下第一大家庭。平時二百多位常住師父、清修士,加上同仁、志工,每餐要開伙約70桌,這還沒算上大型活動或年終圍爐等等,志學大愛農場是精舍的「糧倉」,承擔著現實的民生來源。

為了守護靜思精舍的「糧倉」,守護自己的家,四月份桃園、台中、台北、頭份,一連五梯次的志工,排除萬難,勇於承擔。從2019年年初開始協助師父耕種,桃園春桃師姊動員實業家、志工來到農場,一待就是五天的農禪生活,有人連續來了三年,有的則是初體驗。

田埂旁,沿路傳來念佛聲,靠近人群時,播放上人開演《妙法蓮華經》的聲音,伴隨二十幾人在烈日中拔稗草。師兄以貨車為支架,搭起藍色天幕圍帳,準備當臨時休憩區,以防大家中暑。

大家每天跟太陽「曬」跑,早上5:30用完餐,6:00多就趕快下田,到11:00離開稻田,用完午餐小憩一會;1:30又下田跟稗草蘑菇,做到晚上5:30。雖然累得走不動,但看見稗草「一暝大一寸」,天天蹦蹦大,散在一畦一畦稻田的稗草,綠油油的,長得比稻苗還快,看了就是頭皮發麻,還是想要往前多拔一些。

種田人看天吃飯,為了吃一口飯,跪天跪地。一片綠油油的水田,拔完稗草的地方,秧苗稀疏了,空曠的水田,倒影出藍天白雲的山水畫,看來很是漂亮。遙望海岸山脈,遠山靜默,似乎道出種田人的辛酸。

◎皮膚「冒煙」也不怕

稗草跟稻苗很相似,有的長在稻株行列間,也有在株叢內(攝影:尤麗卿)

稗草,有的長在稻株行列間,也有在株叢內,又跟稻苗很相似,要如何分辨?

原來稻苗梗有秧毛,稗草沒有。稗草的葉中央有一條白梗線,倒可以分辨出來,但因為它長得快,很快就成叢,根又深植稻田裡,用刀子割又怕誤傷到稻苗,用手拔卻拔到指甲都瘀青了。

這一天,氣溫來到30度,雖然有風,在空曠的稻田裡,相當炎熱。有時早上出大太陽,下午又下起雨來。太陽出來時,彎著腰在水田中拔稗草的師姊們,曬到皮膚都「冒煙」了。下起雨時穿上雨衣,踩在軟軟的爛泥裡,濕熱的溫度,忽冷忽熱地,若不是那份堅忍護家的心意,恐怕就要逃之夭夭了。

在空曠的稻田裡,相當炎熱。彎著腰在水田中拔稗草的師姊們,曬到皮膚都「冒煙」了。若不是那份堅忍護家的心意,恐怕就要逃之夭夭了。(攝影:尤麗卿)

慈誠師兄們肩頭擔著兩個畚箕,踩著爛泥,沿路收取拔下來的稗草,和著水和少數泥土,雙肩擔荷快20斤的草,將它挑出稻田,傾倒在路上或田邊。拔除的稗草若放在田裏,稗草桿從莖節處會再長出草根,於是又重出江湖,生命力之強,令人傻眼。所以師兄辛勞的連莖帶種子「挑上岸」,免得造成日後的困擾......

沒做過田的師兄,跌倒了,也要爬起來再努力,稗草葉尖尖的,彎腰下去,一不小心就刺到眼球。師兄、師姊們做到「鐵腿」,走起路來像機器人,彎腰彎到站不直,必須拿拐杖當助行器。回到住所,皮膚白皙的男眾、女眾猛擦「一條根」,來消除疼痛,倒上床雙腿抬高高的,很快就聽到打鼾聲,五天一梯,今天過了,明天仍是再接再厲。

慈誠師兄們肩頭擔著兩個畚箕,踩著爛泥,沿路收取拔下來的稗草,和著水和少數泥土,雙肩擔荷快20斤的草,將它挑出稻田,傾倒在路上或田邊。(攝影:尤麗卿)

◎無敵志工,付出無所求

桃園楊志明師兄,去年全勤,今年來挑擔稗草,看他身手矯捷,是三年來練就的功力。他說:「做田裡的事情,一年生、二年熟、三年變高手、四年就變『無敵金剛』了。」

七十歲的許秋薰師姊,皮膚白裡透紅,談吐溫文儒雅。下田一天,除去稗草,如除煩惱絲,看到綠油油的稻田,就像汗流浹背的身體,經過沐浴洗澡後的輕鬆,一行一行分明的稻苗,在微風徐徐中搖曳,仿若述說心意跟她道感謝。

嘉義葉麗卿師姊,個性急、做事有效率又熱心,多年關懷農場的大大小小事,是常住師父最佳的助手。今年農場租約到期,要再續約,有些地方要再改善,眼看稗草長得比稻苗高,志工要來,又遇上花蓮疫情嚴重,幾經掙扎,希望出勤的人,都有家屬出具同意書。

為了大家的健康,又顧及到稻田的收成,四處張羅接洽,體恤志工的幸福,借住美玲師姊家作為臨時盥洗、住處。

德瑜、德恒二位常住師父,更是親自下田拔稗草,協助安頓志工的被套。三十床的上被、下被在搬送中,德勘師父說出耐人尋味的話,上被 (上輩),下被 (下輩),這一輩(被)在使用,能有舒適環境安住,是上輩子的福,大家在付出中無求中,也植福於下輩子。

德佺師父管理棉被,裝被套功夫到家,他和德霈師父一組,美玲和我一組,六十件上下被套,在一小時多就裝好了,師父用時間累積經驗,也將經驗傳承,快速完成工作,讓時間多出來可再繼續下一個行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