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草,寫志學大愛農場(下)

0觀看次
A- A+

撰文:尤麗卿(花蓮/慮挈)

◎稗草。長錯地方的植物

稻子全株是綠色,稗子較淺綠,且靠近根部有點紅色。二者從外觀上看起來很像,但生命的本質卻不相同。(攝影:尤麗卿)

稗草,看來是雜草,在我看來它只是長錯地方的植物。

上網查『稗草』,它也有正面的用途,可以做鳥類、馬、牛、羊的飼料,或可採成熟的種子,搗米後洗淨,煮粥供人食用。而且有藥用的功效。

看著它被挑擔出農田,傾倒在田邊田梗,被人行、車輾、壓平,我心中突然有個感觸,有點感傷。

稻苗和稗草,從外觀上看起來很像,但生命的本質卻不相同。

它們經過同樣的生長過程,一樣的陽光、雨水、養分,同樣都在這塊田地、這個天地裡生長......一個拼命的長高,佔據稻米的生存空間。稻米因為人類的需求,必須拔除稗草,稻米收成作為糧食,被收藏在穀倉,小心保藏著;稗草出頭得快,就被拔除任人踐踏、枯萎而亡。

我思考著,若它別在秧田中一起成長,能在不同季節,或不同的田埂生長,它是否也能一枝獨秀被青睞,成為有用的糧食?

2004年我病癒後,藉著整理庭園、拔草來復健體力,當我喜歡的草花被留下來,礙眼的草就被我拔去。

突然一個聲音問我:「為何同樣是草,它卻要被我拔掉?」這個問題讓我多年縈繞。是的,同樣是草,「只因它長錯地方了」,長錯地方是因人類的需求。

同樣是一顆種子,命運卻不同,為何同樣一顆玉米粒種子,它被人類種植來當糧食,也有是種植一大片田,當成是動物的糧食,動物長大了,人類再來食其肉?

種子落地,因、緣,不可思議,要成為稻米或稗草,成為小草或大樹,皆有其果報。身為人類,低頭要感恩,謙卑恭敬大地生靈。

布袋和尚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上人年輕時,也做過農事,在冷颼颼的氣候裡,下田挲草,在廣闊的稻田中背《四書》裡的《大學》,當專心背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挲草也完成了,他體會面對困境,不用想太多,做就對了。

稗草被挑擔出農田,傾倒在田邊田梗,被人行、車輾、壓平,我心中突然有個感觸,有點感傷。(攝影:尤麗卿)

◎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阿含經》說:「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貧窮夫婦窮到只剩一件衫褲,但他們懂因果觀念,拿去供佛種福田,雖然阿難掩鼻,佛陀仍接受供養。阿難心生慚愧,捧着衫褲,和目犍連尊者一起到河邊清洗,河卻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尊者用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可是仍無法平息波濤洶湧。兩位尊者趕緊回來稟告佛陀。

佛陀剛好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說:「河水翻湧,是因爲龍王讚歎窮人能夠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尊者很好奇,問佛陀:「佛陀,爲什麼那麼大的須彌山都鎮壓不住,而一粒小米飯就可以鎮壓住那樣大的驚濤駭浪?」

阿難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裏,河水竟一下子風平浪靜了。

兩位尊者深感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回來請教佛陀。

佛陀開示:實性是無二之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經過灌溉、施肥、收割、製造、販賣等等,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方可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

那條貧窮夫妻施捨的衫褲,是他們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是無窮的。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一條衫褲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的心念發出,所以趕緊讓河水停止翻湧。

一條衫褲的力量,就可與千萬座須彌山相等。

◎細思,稻糧與道糧

「粒米杯湯盤中蔬,得來不易歷艱辛,細嚼慢品用心嚐,感謝天下眾生恩。」感恩農稼人的辛勤,感恩老天爺的眷顧,感恩祈願豐收年年。(攝影:尤麗卿)

志工冒著疫情危機,回家顧稻田、護糧倉,無論多累,甘願一次再次的付出無所求,來成就慧命。

稗草看似無辜,當人們食用「稻糧」滋養身命,來成就「道糧」慧命時,稗草、稻苗,同樣功德無量。

「粒米杯湯盤中蔬,得來不易歷艱辛,細嚼慢品用心嚐,感謝天下眾生恩。」感恩農稼人的辛勤,感恩老天爺的眷顧,感恩祈願豐收年年。
(隨師筆耕2022.04.23完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