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師和慈父~寫病理科許永祥醫師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鳳娥(花蓮)
攝影:黃錦益、邱繼清

在五月一日上人開示中,許永祥醫師在花蓮慈院和上人視訊,上人也慰勉病中的許醫師,把心顧好,把身體顧好。期望大家一起為許主任祈福、集氣。

花蓮慈濟醫學研究中心落成啟用。後排左起:方菊雄教授、陳幸一教授(濟儒)、賴滄海教授、病理科許永祥醫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郭漢崇。前排左一為齊淑英教授,後排右一為病理科技術員程文祥。(攝影:黃錦益)

慈濟大學病理學科副教授──許永祥是出了名的嚴師。

對病理醫學一絲不苟的許永祥常對學生說:「做一位醫生,一定要腳踏實地、扎實學習,因為這是攸關人命的工作!」所以他的學生沒有人敢遲到或翹課的。

但是課堂外的許永祥親切又風趣,和上課時的「嚴師」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人。

從醫學院第三屆開始就是慈誠爸爸的許永祥,每天在忙碌的教學和病理判讀、解剖工作中(他也是花蓮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他仍然以身為老師、慈父全方位的角色,去關心與了解他的每一位學生。

私底下,他和學生情同父子,又像是好朋友般無話不談的打成一片。有空時,他會邀學生到家裏吃飯、聊天,聽聽學生的想法和未來的方向。包括哪位同學家裏發生了困難、誰有了女朋友等等,他都瞭若指掌,讓學生們對他又敬又愛。

曾有學生問:「為什麼學校要我們穿制服?」

「制服是代表一個人的形象,」許永祥笑著回答:「比如以後你們當實習醫師時,開始會緊張、害怕,可是白袍穿起來,病人就尊重、信任你,稱呼你『醫生』呀!」他的巧妙說法,讓學生不得不信服。

當年以推甄第一名成績進入慈濟醫學院,現在是台南奇美醫院急診住院醫師的楊子孟,在他讀完四年級時,卻因病理解剖學考不及格被當了。

「怎麼辦?」楊子孟很難過,內心掙扎著要重讀一年,還是辦休學?

「我可以給你一個補考的機會!」許永祥嚴肅的說:「不過,以後你要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病人,在求學階段踏實的將基礎學好,是很重要的!」

那一年暑假,楊子孟沒有回家。

他留在學校病理學科的實驗室裏,許永祥用心灌輸他病理的基本觀念,要他扎扎實實的研讀。單就「細胞病變」,許永祥足足花了四個星期陪伴楊子孟重新學習。

原本活潑愛玩的楊子孟,重讀四年級後發奮用功,竟然把「病理學」讀出興趣來,那年他是系上第三名。

之後的兩個暑假,楊子孟都留在許永祥的病理學科實驗室幫忙做病理標本、標本的拍照及影像處理工作。

嚴師出高徒,談到學生,許永祥一臉慈祥,笑呵呵說:「子孟這孩子電腦很厲害,他和孔睦寰幫忙把標本做成光碟,目前巳超過四百個案例,是我很重要的教學檔案。」

在楊子孟的宿舍裡,書架上幾乎都是病理學的書籍,他想畢業後就留在許永祥病理科當住院醫師。可是他的父親卻反對他走病理的路,讓他很沮喪。許永祥安慰他:「沒關係,以後還是可以再接觸病理呀!」

和楊子孟同學的花蓮慈濟醫院吳懿峰醫師,在學校時,也對病理學這門課非常喜愛、認真。

1990年就從臺大轉到花蓮慈院服務的許永祥主任,將病理科「以病為師」的成效發揮到最大,讓之後的醫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更有把握!(攝影:黃錦益)

2006年,花蓮慈濟醫院有一位病人往生後捐大體作病理解剖,發現是罕見的「自體抗體」疾病(註)。這位病人住院時,吳懿峰為他抽血,就覺得疑似是「自體抗體」疾病,只是等到檢查報告確定出來,已來不及救治了。

2007年,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邱琮朗醫師的母親,因咳血被送進花蓮慈濟加護病房。她的症狀和前者相似,醫師確定就是「自體抗體」疾病;於是在及時、正確的治療下,四十幾天後,邱醫師的母親痊癒了。

這個案例,要感恩的是大體老師的大愛捨出,幫助醫生找到病因,讓以後「同病相憐」的人可以活下來。

正如許永祥說:「病理,對醫生的第一個病人而言也許太遲,但對下一個相同疾病的患者,卻是救命的機會。」

熱愛教學的許永祥,課餘很喜歡帶學生打壘球,但是他堅持學生的品德教育比球技更重要。

今年(2007年),他帶領慈大二十名壘球選手參加台北各大醫學系的壘球比賽。最後雖然輸了,但是比賽結束時,慈大學生排成一直線縱隊走出去,很有風度的脫下帽子,感謝在場的觀眾、裁判、對手和場地。學生謙卑、有禮貌的態度,感動了很多人。

這就是慈濟的人文教育,也是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們愛的付出。

(註):「自體抗體」是一種會破壞人體內皮血管細胞的疾病。

完稿日:2007年6月26 日 本文收錄於《慈懿父母心―慈誠懿德會故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