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麗雲
攝影:曾秀英(資料照片)
「169200975」!
簡報上出現一長串數字,不禁令人納悶,幽默風趣的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在2022年初帶領醫療團隊向上人報告。葫蘆裡又要賣什麼藥呢?
然而,他並沒有說出那串數字的謎底,倒是說起故事來了。
早期有個被大理石壓傷的個案,是花蓮慈院陳英和院長醫好的;大林慈濟醫院啟業時,捧著「守護生命磐石」,其中一位也是陳英和院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典禮,花蓮慈濟醫院陳英和院長在前舉著龍珠,大林慈濟醫院林俊龍院長在後舉著龍頭,向會眾問訊答禮,揭開了慶典序幕。(2000.8.13攝影:顏霖沼)
簡院長到底要說什麼呢?
他話鋒一轉,「陳英和跟我是同學,現在我們兩個都跟以前差很多,可是我們的理想沒有變!」
喔!原來他要說的是陳院長的故事!
花蓮慈濟醫院剛啟業沒多久,有一次,上人到醫院,聽到「啪啪啪」,好像有人在剪樹枝的聲音,回頭就在階梯前與陳英和醫師碰個正著。陳英和手上拿著一支大鋼剪,上人就問:「你怎麼有空呢?還去剪樹枝?」他告訴上人,這是開刀房要用的。
慈濟醫院蓋好後,啟業的第一個個案是開腦,從外科開始,在當時醫療資源極度欠缺的大東部,這是慈濟醫療史上的一樁大事。
要籌畫蓋花蓮慈濟醫院,歷經一波三折,上人四處找地、兩次動土、從北到南繞全臺行腳呼籲,才成就了硬體設施。硬體完成,醫師在哪兒還是未知數,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曾在臺北中山北路上徘徊,「怎麼辦?怎麼辦?」若找不到醫師,她不敢回花蓮見上人。
當時,臺大醫院的杜詩綿副院長答應上人承擔院長之職,可是東部交通不方便,文化、醫療環境懸殊,哪有年輕醫師願意翻山越嶺而來?杜院長也在臺大醫院的走廊上,走過來又走過去。有一位年輕的醫師突然來說:「我願意去!」他告訴院長,當醫師最大的願望,就是到偏鄉服務,提升當地的醫療水準。
他,就是花蓮慈濟醫院前院長--陳英和醫師,也是骨科界的權威。一九九一年曾成功治療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獨步全球;超過兩百度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讓身體呈「L」型的病人重新站起來,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貢獻獎」殊榮。
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陳英和(右五),獲頒「台灣醫療貢獻獎」殊榮。(2019.11.09攝影:馬順德)
然而,在當年慈濟醫院資源相當有限之下,來自臺大醫院的陳英和醫師,竟然到臺北後火車站去買大鋼剪,作為骨科需要的器械。他的用心又是什麼呢?
原來,他認為,骨科作業過程需要用到剪斷鋼板或鋼條,與工業用的意義差不多。但是醫療器材等級的大鋼剪一把要兩、三萬元,對當時有限的經費來講,負擔更重。鋼剪是耗材器具,有時候一不小心又要淘汰換新。而工業用的鋼剪,價錢卻差了十分之一。
溫馨座談到這裡,簡院長說,「我非常喜歡跟各位同仁分享這個故事,因為大家都知道醫療資源的可貴,我們必須要爭取它。可是,不管醫生或病人卻認為,器材越貴品質就越好,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很多醫療資源被浪費掉了,其實不需花那麼多錢,我們用更低的價位,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醫療品質。」
簡院長提醒年輕新世代的醫師們,「回顧慈濟歷史,以勤儉起家--慈濟名為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請大家不要忘記『克難』這兩個字,臺中慈濟醫院、花蓮慈濟醫院,任何一家慈濟的醫院體系,都是在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不只陳英和院長曾去買大鋼剪,簡院長也曾去買修理鐘錶的鉗子,一支才一百多元。他說:「我到現在還在用它!」他自己消毒自己清洗,將折損率降到最低。換作醫療器材一支就要上萬塊錢,可能一下子就壞掉了。
「所以,我剛提到的一億六千多萬的預算設備、維修費用,希望各位如果能夠撙節、愛物惜物,就能讓物命維持得更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提醒啊!」
院長原來要提醒同仁,預算費用要降低啊!真是絕妙的譬喻,就像他主持《大愛醫生館》,一點一滴地抽絲剝繭,一環扣一環地來到主題,讓人們在享受聽故事的當下,點點滴滴入心頭。妙哉!簡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