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文黛
攝影:陳靜惠、王耀正
「被世界盡頭遺忘的角落」是歸人(化名)對監獄的最大感受。過去因煙毒罪而入獄,從少年觀護開始到最後一次入獄,數次進出監獄長達十四年。在獄中的生活,儘管有種種的不適,卻也遇到了改變生命的貴人。
被世界盡頭遺忘的角落
歸人來自高雄的單親家庭,家中還有媽媽及妹妹。最後一次是在台東的泰源監獄服刑,因為被判的刑期較長,他開始思索......
「這樣關著,好像漫無目標,是不是來讀個書?」於是報考了花蓮監獄的正德補校。正德補校是花蓮監獄附設的私立高中,歸人順利考上正德補校高中部,因此來到花蓮繼續服刑。
慈善團體經獄方獲准後,進入獄中關懷受刑人,慈濟也是其中一個。
「很多團體進來教化我們,但走馬看花的居多,我們常用一種負面的眼光來看待。」歸人曾經心裡納悶著:「他們是瘋子嗎?這群人難道吃飽沒事做嗎?」
慈濟志工潘惠珠對歸人的第一印象,看起來有點像角頭老大,臉上呈現很不屑、很跩的樣子。
但與慈濟志工接觸後,歸人的觀念不一樣了......
「與慈濟志工相處沒有壓力,都跟我們說故事,很輕鬆。」
「雖然我們不能帶你們出去,但是我們可以進來陪伴你們。」
歸人的心漸漸被融化了,他覺得慈濟志工像家人一樣關心著他們。
串起大愛循環
從二○一二年慈濟志工走入花蓮監獄,每周一次的「人文課程」,安排靜思語教學、茶道、花道、手語帶動、器官捐贈、大體捐贈等課程。
正德班的學員,年齡從二十幾歲到八十幾歲,有不識字的,也有寫得一手好字的,考量到這個情況,志工準備教案時盡量都用影片與故事分享,讓大家都易懂易接受。
曾經帶動《慈悲三昧水懺》及《父母恩重難報經》讀書會與經藏演繹,也讓受刑人了解參加讀書會前,保持恭敬心,須淨口茹素。水懺讀書會,讓受刑人有面對過錯的懺悔勇氣;《父母恩重難報經》讀書會,則體會到孝順父母要及時。
花蓮監獄「父母恩重難報經行願演繹」歲末祝福,潘惠珠師姊(慈慆)與受刑人演出《父母恩重難報經》之「序曲」。(2017.12.29攝影:王耀正)
器官捐贈的課程,就分享化無用為大用的故事與影片,「當場很多受刑人就簽了器官捐贈卡。」讓潘惠珠印象深刻。歸人當時在高中班,課程後也簽了器官捐贈卡。
當分享慈濟在世界各地行善或賑災故事,他們也聽得很投入,也很想盡一分愛心,就用「郵票」投竹筒。監獄中只有「郵票」能流通,所以監獄的同學用郵票獻愛心,還曾募到高達兩萬多元等值的郵票。
從人間的角落撿回來
歸人服滿刑期出獄後,在二○一八年慈濟歲末祝福會上分享,很多人都認為慈濟做環保,是從垃圾堆中撿回收。監獄就像「裝著人的垃圾場」,歸人很感謝慈濟志工,把他們從「人間的角落撿回來」。
遇到慈濟志工後,歸人才發現,他們要的不是自由,而是一分「被關心與尊重的感覺」。
「以前在我的世界,每件事都是互相利用,都是有目的。」歸人說因為這樣扭曲的觀念,讓他進出監獄好幾趟。
「師姊到監獄關懷我們,還對我們說感恩,他們是施恩之人還說感恩,這件事對我來說,匪夷所思,這種感恩是尊重的最高境界了。」
歸人說,「愛是一種沒有目的付出」,對他們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
回想過去十四個年頭,歸人很感恩遇到慈濟、遇到上人、遇到惠珠媽媽才讓他「重新活過來了」。他也發願「未來會為了人生的目標前進,每天都在善的道路上。」要將這分愛傳承下去。
生命盡頭還努力做一件對的事
「惠珠媽媽,我接到花蓮壽豐的工作,現在工作比較穩定了,如果需要我去分享,我可以跟你一起去現身說法。」這是2021年的九月二日,潘惠珠接到歸人的「最後」一通電話。
歸人在十月一日,傍晚工作時外出買東西,突然暈倒在地,大腦大量出血,送了兩家醫院都因沒有設備無法收治,最後送到高雄長庚醫院時,直接進開刀房手術,但經醫生搶救無效後,宣告「腦死」
歸人媽媽趕到醫院時,看到歸人不省人事,她四肢癱軟,心都碎了。歸人的同事透過歸人同為更生人的好朋友小杰(化名),輾轉找到潘惠珠。
「歸人媽媽,我是惠珠。」
「惠珠媽媽,歸人腦死了......」歸人媽媽一聽到潘惠珠的聲音,眼淚不自主地一直流一直流。
「記得歸人有填寫器官捐贈卡......」潘惠珠輕輕地告訴歸人媽媽。
「至少器官都還留在世間,可以幫助人家,他可以回饋社會。」歸人的媽媽也是這麼想的,聽了潘惠珠的話,心裡更加堅定了,決定幫歸人器官捐贈。
「依照器官捐贈規定,醫生團隊要經過兩次判定腦死符合資格後,才可以器捐。」醫師說明。
「血壓太低了......」醫生告知,判定時,血壓太低的話,也無法器捐。
「器捐,也是你想要做的事,你一定要努力把血壓提升起來,才可以捐哦!」歸人媽媽一直在歸人旁邊鼓勵著他。
「血壓升起來了,升起來,終於可以器捐了!」歸人的媽媽得知後,馬上告知潘惠珠。
在十月三日,歸人順利完成器官捐贈,告別了他四十九歲的生命,告別了家人,但他的器官仍遺愛人間,造福了四個人與四個家庭。
「最後一刻,即便他已經都不知道了,但是那個毅力是存在的,就是要做一件對的事情。」潘惠珠想到這裡,不禁也落淚了。
愛會一直延續
「能得到家裡的支持,以後回到社會,才有一股不會變壞的動力。」
除了關懷受刑人,出獄之後的更生人,也需要繼續陪伴;不只陪伴更生人,為了讓他們與家裡有良好的關係,同時也要關懷他的家人。
歸人媽媽感慨說:「很感恩慈濟,也感恩惠珠媽媽超疼他,歸人能變成好人,完全是你們的功勞,雖然他已經走了,但是很慶幸有把兒子的器官捐出來。」
「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潘惠珠回想一路陪伴這麼多更生人,而歸人是第一個器官捐贈的。
潘惠珠想到如果是自己的兒子遇到這種情況,也不一定能像歸人媽媽這麼勇敢,在生死關頭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她很佩服歸人媽媽。
「愛會一直延續」,歸人用他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無常,他的器官幫助這麼多人,是生命與愛的延續。
歸人,感恩您最後的現身說法。
(筆耕團隊 精舍筆記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