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心卉
2022年花蓮慈濟歲末感恩祝福會在1月22日登場。在花蓮靜思堂彩排現場,當〈德行品〉音樂響起,一群志業體同仁隨著樂音律動肢體,「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至涅槃岸......」一邊配合口令:「右手給藥,左手給藥,合掌......」
動聽的音樂配合著法海區演繹人員整齊的動作,真是好看極了。慈濟基金會文史處數位典藏組蕭惠如組長(上圖,攝影:鄭啟聰)說:「以前看經藏演繹,看到大家很虔誠,很合齊美的動作,好欣賞,但一直不敢參加;怕自己手腳協調性不好,怕記不住經文。」
今年在同仁的鼓勵邀約下,第一次上臺演出。她想,「人有無限的可能,為什麼要侷限自己?」做好心理準備,花很多時間練習手語,背誦經文。彩排現場,看到前面的人比動作,她就跟著人家比;音樂悅耳,經文入心,心靈寧靜,感覺被洗滌清淨了,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外婆往生 到花蓮靜思精舍療傷
蕭惠如住臺北,在大學同學的邀約下到花蓮靜思精舍參訪。那時同學已經在基金會上班,蕭惠如就這樣來來去去到精舍做志工;後來外婆往生,她是外婆帶大的,心裡非常難受,可以說是逃到精舍來療傷。
慢慢的跟精舍常住熟了,常住師父請她來幫忙整理照片;住一段時間後,她覺得心情穩定了,打算回臺北。結果,德宣師父說:「你要不要留下來幫忙?」蕭惠如喜歡精舍的清靜,很善良、很單純的環境,她欣然留下來了。
1991年文宣組只有兩位同仁,後來來了約七、八位同仁一起負責文稿、文宣、海報、剪報等。到了2003年文發處成立,規畫出圖像組專責彙整底片、照片、圖像、檔案本等資料。隨著科技進步,從照片到數位圖像,2021年圖像組轉型為數位典藏組,專責史料的典藏工作,同仁全心全意為慈濟留下珍貴的歷史。
花蓮是臺灣的偏鄉,數位典藏組卻能收到海內外慈濟人傳回的圖文資料;可以看到全球慈濟志業的脈動。蕭惠如很感動,尤其是海外的靜思弟子離上人很遠,卻可以把上人的理念、上人的愛,透過他們的手傳遞到全世界。蕭惠如整理志工的圖像資料,猶如法水滋潤心田永不厭倦,因為彼此心靈的觸動會起共鳴。
花蓮靜思精舍過新年「紙」牽你的手區,蕭惠如(左二)與師姊們正學習以回收的廣告紙摺小紙盒。(2009.1.27攝影:梁妙寬)
時任文發處圖像組組長蕭惠如師姊(慈璞)為廈門人文真善美志工講解圖像管理的概念。(2010.1.17攝影:林姍汶)
生命盤點 慈濟豐富心靈風光
因為是第一次參與演繹,蕭惠如抱著一顆學習的心,認真體會。她沒想到透過上人慈悲智慧的法髓,銘刻於心,讓心靈得到了淨化,身心清淨;大家隨著音樂律動,專心感受經文深意,演繹的莊嚴,她有著很奇妙的體驗。
當唱誦到〈藥草喻品〉上人手札時,「虛空可量風可繫,佛德浩瀚難思議;眾生根機本不一,法澤利鈍無差異。」蕭惠如內心為之一震,她體會到眾生根機雖差異,佛德卻浩瀚慈悲等觀,只要願意就可以領受佛法滋養心性。
蕭惠如以前常把自己當貧窮子,自我設限;實際上,只要把心門打開就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沒有來慈濟看到這許多典範的人事物,生命不會這麼豐富,因有慈濟,而能隨著不斷學習與成長,生命變得有意義與充實。
透過急難救助與慈善訪視等照片,她看到人世間的無常與苦難,也看到慈濟人大愛的付出;很感恩上人啟發這麼多人,讓他們不惜手腳滙集螢火蟲之光去助人,只要是他們聽得到、看得到、走得到的地方,都願意去付出。
蕭惠如看到許多的人品典範,激勵她要用心留歷史,希望透過珍貴的史料傳遞人性之美,廣招大眾善念共聚同行美善。
雲林聯絡處舉辦慈濟圖文編輯課程,雲林人文真善美志工齊聚一堂共修研習。花蓮本會文發處圖像組蕭惠如師姊(慈璞,左)親臨指導,學員張如容師姊(慈如,右)用心學習。(攝影:沈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