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世銘、張麗雲
上人曾經開示,眾生的煩惱重重疊疊,如包覆一層稻殼的稻穀,脫去這層殼,才能看到潔淨無染的米粒。人也一樣,若無明煩惱不徹底滌除,真如本性如何顯現?
然而,要真正做到去除煩惱與無明賊,談何容易?利字當頭,誰不愛?有錢賺的生意,誰甘願放棄而轉業?可是,當處身於安逸時刻,卻往往忘掉無常隨時會來叩門?
1993年,慈誠隊剛成立,首任中區慈誠隊大隊長李朝森在臺中民權路的舊分會,對著一群女眾說:「慈誠隊很缺人手,懇請師姊把你們家的師兄捐出來吧!」
在座的陳盈光心裡開始盤算著,丈夫天天在外面喝酒、唱卡拉ok、混KTV、打牌,一攤過一攤,過著醉生夢死的糜爛日子,不如將他推出來加入慈誠隊,看能不能改變他的人生?當時,陳盈光已跟著慈濟人在做訪視、寫個案本了,從訪視中反觀丈夫的行為,她深知因緣果報的道理,唯有將丈夫推入慈濟,在善的環境中薰陶,才有辦法改變他荒唐的人生。
陳盈光跟著老組長汪黃琇蘭(左)做訪視,因此帶著丈夫李安居進入慈濟,改變他的人生。(圖片來源:李安居提供)
出生於嘉義鄉下朴子的李安居,本性並不壞。小時家境貧困,食指浩繁,一家九口靠著父親賣陶器、麥芽糖、收購回收物維持生計,養成李安居自小勤奮、刻苦耐勞的個性。每當放學回家,他就幫忙砍柴、燒柴煮飯、撿拾回收物,並與妹妹挑水給家人使用,分攤父母的生活重擔。
國小畢業後,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李安居沒有繼續升學,先跟二哥到臺南的機車材料行學做生意,四年後才回嘉義幫忙父親經營木材行。1980年退伍後,跟隨表哥到臺北協助送塑膠管,學當送貨員,但他心裡盤算,這一行賺不了什麼錢,輾轉落腳臺中,向退伍的同袍學做清粥小菜,因而對烹飪產生興趣。
三個月後,他勸父親收掉木材行,舉家搬遷臺中,開了一家清粥小菜店,爸媽、哥哥、妹妹都來幫忙,收入穩定,親友也來學習。在此同時,李安居認識了陳盈光而結婚。做清粥小菜六年後,轉做嘉義火雞肉飯,生意興隆。
李安居個性海派、對人熱誠,當經濟漸漸轉入佳境後,生活安逸了,卻忘了曾經艱苦打拚、胼手胝足的日子,沒有做生意的時候,鎮日沉迷於菸酒、牌桌上。腦海裡如電腦中毒,被酒蟲與麻將聲給淹沒了,每天午後兩點收攤後,就是李安居另一種生活作息的開始,常常熬到半夜兩、三點或隔天清晨三、四點才返回家門。
溫順的陳盈光,將苦悶往肚子裡吞,不知如何是好?聽到李朝森的呼籲,她覺得機緣來了。她向組長汪黃綉蘭求助:「阿姑,安居的能力很強、身體又壯、反應快、記憶力好,會開車,外緣也好,與其讓他每天在外面混,不如就由您度他來做慈濟。」陳盈光跟著親戚也稱老組長「阿姑」,並將李安居的生活作息一一向組長稟報。
老組長欣然答應,「我會準備一本個案本,帶他去看個案。」對李安居,陳盈光卻善巧地說:「慈濟有一個老組長要去看個案,但找不到人載,你就幫個忙,載她一下嘛!」李安居是一個古道熱腸的人,聽到有老人家沒人載,他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雞肉飯生意很好,不管任何時候都是高朋滿座,中午兩點了,客人還陸陸續續地來。這一天,他答應兩點載組長汪黃綉蘭去看個案,可是組長一點就來,手臂夾著皮包,坐在李安居前面的桌子旁,安靜、耐心地等待他下班。
一開始,李安居對她還不熟,但老組長慈悲、和藹可親的模樣,他心想:「我的生意這麼好,這位老歐巴桑一直坐在那裏等,我手腳得快一點。」他快速將生意告一個段落,收拾好後,馬上載她去看個案。
一路上,汪黃綉蘭也沒有多說些什麼。他們來到臺中沙鹿的一個個案家,大夥兒雙腳正要踏門進去,令人欲嘔的異味直衝鼻而來,李安居尾隨大家入內,但終究難耐案家惡臭的環境,轉身奪門而出。同行的訪視志工,在屋裡不慌不忙地分工合作,有的幫忙打掃環境,有的協助案主護理傷口、擦澡更衣,這一幕著實讓李安居非常震撼。
「我以為做善事就是捐錢,這些師姊卻不怕髒臭,還這麼認真在照顧、膚慰這位貧窮人?」師姊們活生生、如此真誠在服務案家,令他不得不相信眼前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
李安居很認同汪黃綉蘭和慈濟人為苦難人無私付出的精神,時常載他們去訪視,日子久了,組長就慢慢引導他,也拿上人開示的錄音帶給他聽。有一次,組長邀他:「明年,每個月的星期日你就休息一天,去慈濟上課。」李安居很聽老組長的話,連考慮都沒有,欣然答應了。
1995年,他和妻子陳盈光一邊去上課,但酒還是照喝。有一天,他又喝得醉醺醺,陳盈光提醒著說:「今天要載阿姑去看個案耶!你還喝酒!」「啊!今天還要去喔?」
李安居事先並不知道要看個案,對於自己的魯莽感到不好意思,而此時汪黃綉蘭看他臉龐紅通通、酒氣逼人,很不高興地多說他幾句,他隨口頂撞回去:「好了!等到身體壞了再來改!」事後,他左思右想,老組長從未厲言責難,反而耐心地鼓勵、關心與陪伴,讓他一路走來備受尊重。
他深為自己荒唐的行為深感懺悔。「我已經半隻腳踏入慈濟了,是我自己捨不得那隻酒杯,還怪老組長叨念,真的很不應該!」從那次之後,李安居慢慢將酒戒了,專心上課,跟著組長老實做慈濟事。
李安居手持竹筒,賣力地邀會眾每日出門前投下一元、五元或十元,點滴入功德海。(攝影:林嘉映)
培訓期間,雞肉飯的生意依然很好,耳裡聽的是上人開示《地藏經》的錄音帶,手中切的是雞肉塊、雞肉絲;客人絡繹不絕上門,喝酒、划拳聲此起彼落,店裡總是吵雜不休,與他在慈濟上課和訪視的情境,反差過大。
常常聽上人的開示,漸漸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地藏經》地獄的種種苦相時而縈繞心頭,心裡感到很矛盾,他不斷自問:「難道雞肉飯生意還要繼續做下去嗎?我為何要過這樣的日子?」
李安居想把雞肉飯的生意收起來,改為開佛教文物店的想法與陳盈光討論。陳盈光非常歡喜,贊成他做這樣的決定,可是周遭的朋友卻百般不贊同,質疑地問:「雞肉飯生意這麼好,你放著好好的錢不賺,為什麼要收起來?你頭殼是不壞掉了?」朋友給他很多負面的想法,可是李安居心意已決,卻說不上來道理,只能輕描淡寫地說:「我就想要做這個啊!」
1995年李安居的佛教文物店開幕,老組長汪黃琇蘭(右一)特拿紅包來祝賀。(左為李安居母親,李安居提供)
一百八十度轉換行業的佛教文物店並不好經營,李安居幾乎每年都透支,入不敷出。有一年,他想把生意做大,向友人借來沉香的雕刻佛教精品展示,希望能將營業額拉高。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過不了幾天,店裡遭小偷,所有精品竟被一掃而光。看到店裡一片狼藉,他整個人呆住了,欲哭無淚,不知如何是好。
「怎麼會這樣?我只是想將生意做大一點,我只是想拉高營業額,老天爺竟開這麼大的玩笑!這下該怎麼辦啊?」他雙手捂住臉,雖然是暫時向朋友借來擺,可是一時之間到哪裡去籌措一百多萬還他呢?想大賺一筆的美夢破碎,對眼前的景況,只有「無言」二字可形容。
不巧的是,此時母親又中風,妻子陳盈光也發生車禍,同一時間家裡兩個人住院,忙家裡、帶孩子,又要照顧母親、妻子,接著又聽到去美國探望子女的老組長汪黃綉蘭也中風,李安居內心極為痛苦、徘徊不定。還好,此時朋友體諒他的經濟狀況,以七折價讓他分十二個月攤還精品的錢,他才有時間喘口氣。
接下來有好長一段時間,李安居要照顧生意、操煩母親的身體,也要父兼母職,心情低落到谷底。有一回他的銀行支票欠十幾萬,向朋友去借,朋友不但不借,還說話刺激他:「欠錢為何不去向地下錢莊借?為什麼老是來找我們借?」逼不得已,為了維持信用,他真的去向地下錢莊求援,讓當天不至於跳票,並設法在短時間內還清本金和利息,免得缺口愈裂愈大。
短時間內,他幾乎是拿東牆補西牆,每天提心吊膽。更糟的是,有親戚朋友看到他會躲開,有的甚至冷言冷語地說:「你不是很厲害?你不是很會做生意,怎麼還要借錢?」「你這麼慘了還做什麼慈濟?」......李安居心中好苦,也不免起了懷疑:「我一個大男人,四處跟人家借錢,慈濟還要繼續做嗎?」但是凡事都為別人想的個性,慢慢自我調整腳步和心境,雖然日子依舊難過,但他忍氣吞聲地撐著,走一步算一步。
當年他受證後,開著一部小轎車載志工去訪視、辦活動,有一位善心朋友看了,發心捐了一輛九人座車給他當菩薩車。想到這部車、想到很多法親都需要他、需要這部車,李安居心想,「我若不出去,誰來載他們去辦活動、做慈濟?這樣豈不是對不起大家,也對不起這位朋友。我若能幫大家,他們做慈濟就方便多了。」
心念一轉,心也就開了。他將就著做,顧內兼顧外,慈濟有活動時繼續幫忙,且不斷對自己喊話:「我身體這麼好,又這麼認真,我一定過得了這一關的!」十幾年下來,受到一些朋友、親戚的相挺相助,生意終於穩定下來了。
2013年臺中靜思堂即將啟用,共約兩千三百多位志工投入打掃工作,李安居師兄(左前)和同修陳盈光(右前) 合力清掃二樓地板。(攝影:曾東勝)
2021年11月21日,李安居和妻子陳盈光,在法親的見證下,來到臺中靜思堂會客室,向上人及眾人懺悔過去的荒唐,盤點生命帶給他的啟示。他說:「因為我相信上人,我很認同慈濟,我有信心一定會過那一道關卡的。」
李安居感念當年老組長的慈悲,善巧度他,沒有輕易放棄地引他入慈濟門。在慈濟他遇到良師益友,改變壞脾氣、壞習氣,也結下很多好緣,才有今天美滿的家庭,輕安自在地做慈濟、學佛,他向上人發願勇猛精進,生生世世、不偏道,永不退休地做慈濟。
上人欣慰地為他們夫妻祝福,方向正確就要步步向前進,過去的錯誤能及時改正,現在走上正確的路,就要步步踏實做。上人說:「人生的時間一直過,最重要是看好今天,今天有因緣,就要向著好的因緣,把握時間利益人群;把自己的生命盤點一下,過去的錯誤就掃出去了;發露懺悔即清淨,所以從現在開始,往對的方向去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