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師如師在 顧好咱的厝

0觀看次
A- A+

上人行腳「民權聯絡處」
日期:11月23日
撰文:林美宏
攝影:陳榮豐、林美宏

「上人好!」從大門口一直到大廳,問好聲不斷。上人離開臺中靜思堂,第一站北返行腳來到「起家厝」民權聯絡處,慈濟人歡喜;上人也歡喜。

民權聯絡處是慈濟在臺中第一個家,2013年台中分會搬遷至文心南路上。回到舊時的台中分會,上人說:「菩薩,我真的回到舊的厝,看到咱家依然一樣,來到臺中就是在這裡,所以現在又回來了,還是跟過去都一樣,可以見證大家守護這個家,這個地方真的很有道氣,感恩喔,菩薩。」

上人感恩並關心地問:「你們這幾天有去......」還沒說完,眾人齊說:「有!」一群香積志工爭相回答:「我們有去,我們做五天香積。」

「所以在那裡讓你們請五天。」上人話家常地向志工感恩,這次中區歲末祝福輪值的香積窗口林秋容剛好面對上人,眼神接觸到上人的剎那,她彷彿得到滿滿的祝福與肯定,「我要更認真,值得啦,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在廚房「磨角」

答應上人要顧好厝的林秋容,能這麼近距離地看到上人,她很開心,感覺內心湧入一股正能量,教她不忘初心。

答應師父要顧好厝的林秋容(右)以食輪轉法輪廣結好緣。(攝影:洪秀娥)

林秋容的夫家大都是慈濟人,她在百貨公司專櫃小姐二十年,2011年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專心投入慈濟。

俠女個性的她,從小愛抄經、有善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義不容辭。但長大後,她叛逆,結交不良朋友,也在滾滾紅塵中,賺了許多錢。

因為賺錢容易,她從不把錢當錢看;有慈悲心,卻少了智慧,助人很阿莎力。非正途的錢,來得快也去得快,1980年代,臺灣風靡大家樂,林秋容也沈迷其中,到一無所有;婚後才收起放蕩的人生。

但大錯易改;習氣難斷。她習慣斜眼看人、出口成「髒」、見人不笑,一言不合就與人起衝突。但她一言九鼎,只要下定決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有人把「三字經」當口頭禪,而林秋容卻是「一字經」,連騎機車煞車,她都會飆出這句不雅的字。有天,女兒跟她對峙時,也衝出髒話,她嚇一跳,問孩子從哪學來的?女兒用稚氣的聲音告訴她:「跟妳學的啊!」從此,只要怒氣一起,她改說「阿彌陀佛」,現在「阿彌陀佛」已經變成她的口頭禪。

剛踏入慈濟的林秋容不安於任何功能組,只是不斷地去上課,從課程中,她才了解做中學,學中覺,體悟生活法就是要入人群、勇於承擔如來家業。於是開始進社教、活動組、承擔歲末祝福紅包製作窗口......轉遍了慈濟所有功能,直到邱碧玲師姊請她承擔香積幹事,她豪爽的一口氣答應;到現在己經第五個年頭。

林秋容曾經在日本料理店待過,「煮食」對她來說並不難,最難的是與眾多志工的磨合。看到菜被切得不如預期,她會說:「阿彌陀佛喔,這菜哪ㄟ切這樣!」已成定局的「菜」,無法改變,她慢慢學習以佛法釋懷,不完美的菜如眾生,心美看什麼都美,也就不計較了。

與先生都是慈濟人的林秋容說:「我答應師父要顧好厝,有活動時,我都請員工、孩子來幫忙,薪水照發。」廚房的「小事」很多,林秋容說:「師父就是要我在這裡磨,我已經磨到都沒有角啦。」

以食輪轉法輪,林秋容從斜眼看人、不會笑,到現在笑臉迎人,口頭禪除了「阿彌陀佛」,又增加了「親愛的」,以前的朋友再見到她都說:「妳變好多喔。」

◎敬師如師在

1986年慈濟臺中第一個家「台中分會」在印順導師題字下正式成立,從日本宿舍樣貌,歷經擴建、改建,到2013年台中分會遷至文心南路,這裡變成「民權聯絡處」,名稱改變,但初衷不變。弟子在上人「顧厝」的叮嚀下,更是把空間充分利用,用心規劃「震在覺醒」、「慈濟臺中文史館」,還精心打造「敬師園」,處處充滿人文與無聲說法,讓社區民眾親近這座「好鄰居」。

敬師如師在,敬師園提醒弟子精進、不懈怠。(攝影:陳榮豐)

離開大廳,轉個彎,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人來到敬師園,優美的景觀搭配二胡演奏,不自覺令人心情愉悅。敬師如師在,庭園一草一木用心維護,靜思書軒很寬廣、很舒適,上人看得真歡喜,「鬧中取靜,街道很熱鬧,但是裡面很清靜,很有氣氛。」

每個角落、每個點,都讓人眼睛一亮,處處都在說法。走出書軒是以前稱為彩虹屋的中庭,狹窄的走廊顯目的大海報,訴說著環保三十的美善故事,這是志工林永彰的構思;「慈濟臺中文史館」也是他的想法。

環保路上你和我,三十年來,守護大地的環保美善說不完。狹窄的廊道,大幅海報訴說三十年前,上人在新民商工的那場演講,形成滴水漣漪效應。(攝影:林美宏)

起家厝,舊時的「台中分會」現在的民權聯絡處,鬧中取靜,空間充分佈置,處處顯現無聲說法,以境接引社區民眾、廣結好緣,敬師如師在,人人守本分,顧好咱的厝。

為了菩薩大招生,林永彰充分善用空間佈置,以境接引社區民眾。(攝影:陳榮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