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鳳寶;攝影/葉玉敏、張金妹
2021年歲末祝福,上人全台行腳一路自北南下至臺中,11月17日,人文真善美志工透過紙筆、鏡頭分享「用生命走入生命」的悸動與慧命成長的感恩與感動。
陳志俊、余春芳是一對同修、同道的菩薩伉儷。2008年,在培訓中的陳志俊接下社區一台公用錄影機,於是開始學錄影,也開啟了他為慈濟留史、為志工留下美善足跡的人文真善美任務。
陳志俊、余春芳伉儷,用影像說故事(攝影/葉玉敏)
玩真的?自費買錄影機
「既然要玩,就要玩真的」,一向勤儉的他,家中的用具壞了,時常一修再修,為了把錄影工作做好,2009年初,陳志俊決定自掏腰包買錄影機。同年八月,莫拉克風災時,全台志工前往屏東林邊協助清污打掃。陳志俊決定帶上自己新購的錄影機出門,剛好派上用場,慶幸沒讓當時的歷史留白。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2019年他再購入更新型的錄影機,以符合大愛臺的規格,前後總共買了三臺,向來節儉的夫妻有了共識:「當用的,再貴也是要買;既然買了就要善加利用。」
我粗剪,你細修
「不要睡了啦,趕快做!」白天還在上班的陳志俊經常在剪輯活動影片時打瞌睡,余春芳擔心影片沒能及時給大愛臺,會讓黃金變成垃圾,時常在背後催促進度。余春芳自白以前脾氣不好,一跟師兄生悶氣,時常十幾天不說話,但為了催他剪影片,只得修改自己的脾氣,而且調和聲色。
2010年兩人開始學習製作《人間菩薩》影片,初期錄製一個人到完成播放大約要花一整年的時間。承擔文字企劃的余春芳,為了催生影片,教職退休後,除了要帶孫子,也開始學習如何粗剪影片、寫場記表。她和師兄分工,一人粗剪、一人細修,可以把握更高的時效。最緊急的案例是錄製資深志工林隔師姊的影片,高齡的她,幾次住進加護病房,他們最感恩的是影片總算來得及在她生前播出。
余春芳、陳志俊錄製資深志工林隔師姊的影片,高齡的她,幾次住進加護病房,他們最感恩的是影片總算來得及在她生前播出。(攝影/張金妹)
上人曾說「用心就是專業」,剛開始連大愛臺說影片有「髒格」都不懂,原來是兩段影片銜接時有空隙,但他們一路摸索、學習地走過來。2018年陳志俊開始陪伴陳振華、陳伯(火其)兩位師兄學習錄製《人間菩薩》,三人小組目前已經為社區製作完作了十六集的《人間菩薩》,也共同完成環保三十與慈濟五十五周年的慈善紀錄,為社區留下美善的見證。
陳振華、陳志俊、陳伯(火其)影視三人組。
見證愛的力量,自我盤點生命
拍錄新芽獎學金「曙光」影片時,為了回到現場,陳志俊和余春芳不只上山拍曙光,也下海拍海浪,還親到高雄、孩子就讀的中山大學去採訪錄製。那位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好,我就好。」原本患有憂鬱症的媽媽,因為慈濟的關懷與協助,也自勉一定要走出一條希望的道路。
以前難免心中會埋怨生活的困苦,當這位孩子上臺領獎時,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需要幫助的學生和家庭,他當場就發願,「日後一定要成為幫助人的人」。
還有拍錄「生命中的新芽」,敘述一位就讀大葉大學的孩子努力向上的故事。他爸爸為照顧罹癌媽媽而辭掉工作,沒想到媽媽仍然往生,爸爸只得獨力扶養兩個孩子,孩子不向命運低頭,傑出的外語能力也獲得英語系主任的肯定。他爸爸說,慈濟人帶給他們一家:「是鼓勵,更是希望。」
透過鏡頭深刻體會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每一位受訪者的故事,都足以用來檢視自己是不是有老實修行。陳志俊、余春芳表示,往後仍會繼續努力,不論在哪個定位上,期許自己都能做到「真、善、美」。
聽到余春芳說跟師兄生悶氣時常常不說話,上人勉勵她不只調和聲色,還要常常說「感恩」。同時也讚歎他們影片製作得很有水準,有文藝氣息。但更重要的是要將慈濟志工陪伴個案的用心和歷程如實呈現,就是用影像來說故事,也是為慈濟留史。
陳志俊、余春芳伉儷,用影像說故事,也是為慈濟留史。(攝影/葉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