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攝影/慈濟基金會
2020年一月二十四日大陸武漢傳出,遭受不知名病毒感染全市封城,一時人心惶惶,大陸慈濟基金會立即協助提供防疫物資,弟子們祈請證嚴上人開示膚慰人心,上人聞訊幾度欲言又止,隨後憂極慨嘆,這一波疫情很難啊!這將是一場漫長的災疫,次日志工早會,上人開示:這一波疫情唯一靈方妙藥,就是「茹素」唯有茹素,才能免於疫情蔓延,並籲請弟子們「抬頭向天道感恩,低頭向地說懺悔」,這是大哉教育啊!請大家務必求懺悔,方能倖免於難。
當時似懂非懂,因為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一再不願意宣布這是極嚴重之傳染疾病,因之,我們以為這一波疫情,如當年的SARS很快過去,並可能只框住在大陸。
豈知,隨著病毒定序是冠狀病毒,定名為COVID-19後,三月底病毒展開翅膀飛越萬山度重洋尋找宿主到全球。
真是難思議費疑猜,這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所到之處讓先進國家的醫院及從業人員瀕臨崩潰,連殯葬業者都悲戚難耐,如此極極微小病毒,因為「無」卻能讓世界各國為之鎖國封城,更令民眾面對經濟及生離死別的窘境,至此終於瞭解證嚴上人之先知先見。
慈濟人在證嚴上人日日關心推動下,防疫紓困超前部署到全球九十二個國家,隨著病毒不斷的變種,憫念天下蒼生的心益加悲切,全球防疫紓困透過陸海空運,甚至都得靠驢子輸送物資到山巔,雖步步維艱,然千處需求千萬處現,慈悲送愛義無反顧,援助超過二千所醫院與組織,照顧對象不分宗教種族,超過五百萬民眾受惠於防疫與紓困,有愛助人無罣礙。
2021年,是慈濟功德會55周年,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啟業35周年。
回首55年前,證嚴上人常言因為不忍原住民婦女求醫無門,雖生活自顧不暇,猶自不量力呼籲日日節省五毛錢買菜錢,開啟慈善濟貧工作,記得當年師公上印下順導師,曾輕輕提醒上人,你自立更生經濟來源困難,慈善是一條不歸路,慎思維啊!上人深信佛陀所示「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的開示,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毅然向前,如今愛的腳印已深深烙印,在全球的250國家地區中的125個國家地區。
隨著慈善觸角越深,體悟貧病相依的現象,設立貧民義診所,知曉東部地區醫療極為落後,因此為解決貧病相依困境,為協助東部地區提升醫療水平,1979年5月毅然呼籲在花蓮,為東部地區興建一所愛的醫學中心,一介兩袖清風少有人認識之比丘尼,且當年不到百位委員,在無錢無人無土地情況下,發起如此宏願,有驚訝!有讚歎!也有認為是天方夜譚。
隨即申請法人登記,開展尋覓與申請公有土地作業,並夜以繼日為建院募款全省奔忙,憶當年,慈濟委員們募得萬元善款,回家禮拜八十八佛就可體會,這是艱難之宏願。
回首篳路藍縷建院過程,因上人德行感召,十方菩薩從地湧出,四處尋覓土地,艱難中跋山涉水經墳地,踩過棺材覓無蹤,有口難言無處訴。
一直到1980年10月16日,時任省主席林洋港先生,為感謝上人慈善濟貧之善舉,主動指定來訪,蒞臨精舍目睹在簡陋的建築物行大善,驚訝之餘,瞭解到上人堅守自立更生,所有捐款點滴歸公濟助貧困,詢問上人他能幫什麼忙,上人報告建院之發想,當場允諾權力協助解決土地問題。
三天後蔣經國總統亦因林主席的報告來訪精舍,看到瘦弱的上人為台灣的付出,所得善款完全不作修廟用途,感到非常震撼,不斷的說:「走遍大江南北,看到最小最樸實的廟,卻做如此多助人大事,簡直做得比政府好,希望大家學習證嚴法師之精神」。
於是乎,土地尋覓工作似乎撥雲見日,但還是一波多折,在林洋港先生協助下,好不容易取得土地動土興工,再因佳山計畫幻滅,歷經種種困境在李登輝先生接力推動下,終於取得現在的醫院及靜思堂用地,得以變更都市計劃,開展規劃醫院建築,其中花蓮政府縣長吳水雲先生的鼎力助緣,機要秘書陳新寶先生穿針引線,鄭文坤秘書則是文膽,中央日報的邱錫英記者,聯合報的陳維山特派等等,協助上人撰寫建院簡介等,串成不可思議醫療志業設想基礎,回顧一切都是上人累生結的好緣,真可謂一大事因緣也。
醫療專業的部分,先後從國泰醫院行政副院長王欲明先生,院長陳炯明醫師,隨即台大醫院副院長曾文賓、杜詩綿醫師,院長楊思標醫師,在當年在在是醫界的翹楚,不只願意協助尚沒沒無名的上人興建醫院,還帶領台大醫院工務室陳清地主任、郭銓炎、陳福來等等先生,加入興建醫院建築籌劃工作,加上當年名建築師高而潘先生參與擘畫硬體建設,這一切都是累世善因緣所牽,若非身臨其境難以體會每一階段妙哉!妙哉!
醫院即將完成,醫療從業人員在何方?籌備委員會登報招募,僅有兩位牙醫師願意加入,因為可到台大醫院受訓,面對延聘專業人才困難,用力推動與台大醫院建教合作,這在當年政府受限於法規公立醫院不得與私立醫院合作,是很大的突破,才讓當年醫務秘書王正一教授,以及周照芳主任,有法依照合約派醫護人員前來支援,否則雖有硬體,沒有醫護等人才如何開啟醫院救人之大門。
在不捨晝夜努力之下,歷經艱辛醫院提前於1986年8月17日啟業,工作人員則是在7月15日才報到,新手上路手忙腳亂不在話下,何況花蓮真的很落後,各類人員延聘不易,那怕至今東來服務熱忱依然難與北部比擬,這是花蓮先天的宿命,但有堅定毅力面對困境,亦步亦趨朝向建院之願景邁進。
醫院啟用後約有十年,每年三月申請離職時間到,面對人員流動,是令上人最擔心的時刻,雖無奈卻必須堅強面對。然,醫院一啟業,就因為搶救車禍少女,創東部開腦紀錄,獲得開腦醫院美名,骨科的陳英和教授在當年,是唯一自動表達願意東來服務,至今三十五年在脊椎手術等等,創不少世界紀錄,泌尿科郭漢崇教授是啟業第三年偕同另十二位醫師,相約來到慈濟,發願追隨上人實現醫人醫病又醫心的理想,有了這一群年經醫師,才奠立慈濟醫療的基礎,更深耕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的醫療人文,對醫界影響深遠。
首任院長杜詩綿教授是耳鼻喉科翹楚心胸寬闊,次任院長曾文賓教授執烏腳病及高血壓牛耳,第三任陳英和教授總住院醫師發願而來,是脊椎領域之前鋒。2000年8 月林欣榮教授亦是發願追隨上人加入慈濟醫療,帶來神經醫學領域新的境界,對巴金森、癲癇植入晶片治療,腦血管繞道手術等引領風騷,尤其醫界尚在萌芽的幹細胞、基因、免疫治療,為預防醫學做的高科技抗衰老與健檢、新藥研發等,為慈濟醫療跨上另一個新境界,而從未出國進修的郭漢崇教授,則在國際泌尿科醫界排名前五名,加上林俊龍執行長在素食研究,見證素食對健康,對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有絕對的影響,加上哪裡有災難,救災義診的專業,以及醫療人文的素養,還有心臟內科王志鴻教授成為國際介入性高難度導管治療典範,是慈濟醫療的榮耀。
三十五年來,慈濟醫療志工成為醫病不可或缺橋樑,這一個專業在醫界是獨一無二,因為志工是以學習的心,謙卑的態度,同理病人或醫護的感受,因為有宗教修為的素養,又是長期幾乎二十四小時的服務,是很難拷貝的特色,何況所有志工全年無修,自費自價自掏腰包的付出,很難有機構望其項背。
回顧在風雨飄搖中,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必須學習忍而無忍,更需為病患匍匐前進,為堅守全人、全隊、全社區六全服務而努力,創造了亡者靈安,生者心安的溫馨有感醫療。
而,從器官捐贈移植,骨髓幹細胞中心的設立,是醫界的後盾,如今有十七項,經衛福部核准的幹細胞、免疫治療,其中脊椎損傷幹細胞治療的實現,期待能給陳舊性脊椎損傷病患帶來希望,還有獨門的融瘤病毒治療,在在顯示個人化醫療已經在慈濟醫學中心展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