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火和土石流的雙重夾擊下,他們家園盡毀,身無一物。印著慈濟徽章的毛毯,從救援中心陪伴著他們,一路走過家園重建之路,如今披在新家客廳的沙發上,是見證,也是傳承。
文/ 林翠蓮
「泥石流發生後,當時的狀況非常混亂,很多街道都被泥沙和巨石掩沒,我們根本無法回去看我們的房子!」回憶起2018年1月9日的那一場天災,周媽媽陳佳璽的聲音聽起來,似乎還有餘悸!
「好多天後我們才被允許回家,所見的情景真讓人難以接受。當時的感受,難以用筆墨形容,我們失去所擁有的一切,所有的東西都淹沒在泥石堆裡,太痛心了!」(提供/陳佳璽)
天災難測 家園被毀
2017歲末,美國南加州遭逢歷年來最大的「湯瑪士林火(Thomas Fire)」,受災範圍遼闊,居民都被遣離住處防災。當地政府幾經努力,才把林火範圍控制住,但是大片山林綠野已被焚燒殆盡。在大火還未完全熄滅之際,接著2018年1月的豪大雨,造成嚴重的泥石流,很多房子被破壞,造成嚴重的人命與財產損失。
災難發生的前一晚,家在聖芭芭拉(Santa Barbara)小鎮的陳佳璽一家帶著簡單細軟,住進一家小旅館避難,以為隔日就可以回家。但當他們回到小鎮,滿地泥沙巨石阻道。接到鄰居的電話和傳來的照片時,他們才知道家已毀於一旦,被夷為平地了。
天災摧毀了家園,他們只好暫住旅館,後來才租了一間房子安身。成了受災戶,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小自一個鍋子、一條毛巾,失去了房子,失去了裡頭所有的東西。每一件物品,都需要重新添購,復原之路漫漫......」
提供/陳佳璽
劫後餘生 回歸正軌
災後,很多救援組織進駐聖芭芭拉,給予受災戶必要的人道援助,如紅十字會、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等,慈濟也在其中。來到救援中心,陳佳璽在協調員的鼓勵下,走到慈濟服務台,受到志工親切的接待。
「當我接過毛毯和現金卡時,慈濟志工的態度很友善。我想,在那個時候,我真的需要這樣的關懷。感覺有人感同身受我們的經歷,以及所面臨的困境......我相信他們能瞭解我們面對的挑戰。慈濟的現金卡來得及時,協助我們復原之路。」
陳佳璽滿懷感激地說:「看到他們我很驚訝,因為聖芭芭拉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市鎮,我們沒有想到慈濟志工會那麼老遠的南下來幫助我們。對他們的援助,感激之餘,更加感動。」
當時兒子和女兒分別只有14歲和11歲,小小年紀就歷經巨大劫難,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陳佳璽也透露,很多受災者都經歷「災後症候群」的煎熬,他們一家也無法倖免。但在各方的援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周家盡力讓生活步上正軌。三年過去了,她很慶幸一家有了定居處,孩子也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恩情難忘 愛的迴圈
災後三年,2020年12月,陳佳璽帶著一對子女回到新加坡探望母親。跟家人提起幾年前接二連三的天災,自己成為受災戶的經歷。陳佳璽透露,事過多年,才讓他們一家在談起這番經歷時,不至於太情緒化。
言談中,她提起接受了慈濟的緊急救援現金卡和一條灰色毛毯的經歷。弟弟陳康璽表示,他曾開車經過巴西立時,看到慈濟靜思堂,因此他們決定前往拜訪。
「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接受不同組織的幫忙。我們嘗試向每一位幫過我們的人道謝,我們的朋友、家人等。當我聽到在新加坡也有慈濟,我感覺這是我們向慈濟道謝的時機。」2021年4月11日,陳佳璽和兒女,還有母親及弟弟一起來到靜思堂捐款,表達謝意。
2021年4月11日,從美國返鄉探親的陳佳璽,聽聞新加坡本地有慈濟據點,想起受災時收到慈濟關懷的溫暖,特地與家人前來拜訪靜思堂和捐款回饋。(提供/林翠蓮)
「這是愛與善的迴圈,也是給孩子最好的身教。」當天在靜思堂值班的志工林翠蓮讚歎道。在談話中,林翠蓮詢問他們是否可以把當時的狀況與經歷,以照片和簡單敘述與新加坡人分享,陳佳璽表示女兒周頌文正想這麼做。
女兒周頌文說:「我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要透過我家之前的遭遇,提高大家對天災的警覺,還有慈濟的愛心。」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慈濟志工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只要能走得到,手伸得到的地方,就會盡力馳援。對慈濟的幫助,周家銘記於心。
千里因緣 就地萌芽
陳佳璽不諱言當救援中心的協調員鼓勵她到慈濟服務台求助時,她心中有些猶豫,因為從來沒有聽過「慈濟」,不知道慈濟能做什麼。
「老實說,當時我對慈濟一無所知,不像其他一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醫生組織、Oxfarm等等至少有所聽聞,而會覺得比較容易接近或求助。我想慈濟應該提高公眾對慈濟的認知,我想這樣會很好。」
「從志工手中接過毛毯,我們每天都有在用,毛毯一直放在我們家客廳的沙發上。南加州的氣溫比新加坡涼爽些,我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有毛毯蓋著,感覺很好。」
提供/陳佳璽
4月25日,志工邀陳佳璽一家來到慈濟人文青年中心,進一步瞭解慈濟,也請他們分享災後的反思,並鼓勵他們一起來做志工。
「我們非常感激慈濟,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幫助任何人,因為很多時候,很多事一個人是無法成就的。」陳佳璽肯定地說。
而周頌文的內心已在描繪著未來的景象,「我和哥哥很有興趣在聖芭芭拉開始一個慈濟的聯絡點,成立一個小俱樂部來協助改變我們的環境。因為在這裡,慈濟的能見度還沒有很廣泛。我們可以成為慈濟在聖芭芭拉的第一顆種子,提高大家對慈濟的認識。」
周家三口於四月底已經回到美國,一家團聚。希望新加坡慈濟為他們與美國慈濟牽線,讓他們的小鎮,有更多人認識慈濟,也提高公眾對環境永續的意識,一起落實於生活中。願善與愛的種子,在南加州小鎮聖芭芭拉的土地上,扎根萌芽。
4月25日,志工林翠蓮邀陳佳璽一家來到慈濟人文青年中心,進一步瞭解慈濟。(攝影/黎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