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謝玲蘭
攝影/吳慶堂、謝玲蘭
在精進中,心無顛倒亂想
當黑夜悄悄隱沒,山稜線上的晨曦微光喚醒萬籟俱寂的大地,剛從冷凍廠下了夜班回家的馬永昌,小心翼翼地打開小貨車的車門上車,再輕輕關上,深怕太過用力,會吵醒還在安睡中的家人。他抓緊時間,驅車前往慈濟員林聯絡處,與大家一起「晨鐘起・薰法香」,聆聽證嚴上人的「靜思晨語」。
冷凍廠管理員的工作採輪班制,每一班連續上班十二小時,作息因此日夜顛倒;即便如此,晚上八點日班下班後,馬永昌也不急著休息,而是開車去載回收的塑膠袋,再去做夜間環保。
二○一三年三月開始,他將每天凌晨五點多的「薰法香」融入生活常軌中──輪到日班時,他四點起床到聯絡處參與;若是大夜班,也盡量透過大愛臺收看。年過半百的他,用佛法轉自身煩惱為精進力。
做環保,賺歡喜
馬永昌的精進,還有他二十七年來對環保的堅持。馬永昌說:「父親很節儉,努力工作,母親在第一市場賣早點,我們的生活簡單,非常安逸快樂。」雙親的身教言教,造就了馬永昌溫順靦腆的個性;秀水高工機工科畢業、澎湖當兵退伍後,就留在家鄉謀職工作。一九九四年,他任職於員林東山一家鋼構工廠,某日下班後到同事家泡茶聊天,巧遇慈濟志工王明春向同事收善款,並邀約永昌一起在假日做資源回收。馬永昌笑說,就這樣被帶去當志工一直到今天。
「第一次做環保、開環保車,王明春師兄就把握時間,在有限空間裏,分享慈濟世界的事情,就這樣慢慢了解慈濟。」
當年員林慈濟環保站成立不過兩年,王明春與馬永昌兩人一組默契十足、合作無間,在每個月第二、第四個星期日,開著貨車去收回收物資,再載回環保站分類。後來,馬永昌還將自己的轎車換為小貨車,以便載運資源回收物。
「初次與明春師兄認識時,師兄與我結緣一本《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又介紹上人與靜思精舍師父們在「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生活下,如何堅持助人的精神。當下聽了,沒有特別的感觸,只想著:『做回收就好,因為這是我可以承擔的。』」馬永昌笑談著往事。
遇見生命與慧命的貴人
一九九六年,馬永昌受證成為慈誠隊員,並在靜思精舍師父鼓勵下,茹素到現在。他承擔中區慈誠第十中隊副分隊長,雖然還需要輪值大夜班工作,只要時間許可,一定執行志工勤務。連永昌的媽媽都說:「只要是做慈濟,他不睡覺也沒關係。」
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馬永昌向工作單位請了一個月長假,到南投災區全心投入組合屋的興建工程,當時只有一念心──趕快完成,讓鄉親有個溫暖的家,度過寒冷的冬天。
不論是共修、歲末祝福的活動場布、媽祖繞境時支援環保宣導與回收、交通機動勤務...馬永昌總是善用生命的每一分鐘,把握每一個歡喜付出的機會。
在時間的長河中,馬永昌隨著因緣流轉,走入了婚姻,又走出了婚姻,成了單親爸爸。幸而遇到了他在職場上的貴人──冷凍廠廠長,讓永昌可以在兒子放學後,將他帶到公司,就近安親、督促功課,再一起下班;工作之餘,馬永昌還要照顧洗腎的媽媽,一家三口緊緊相依。
照顧家庭、忙於養家,他仍然投入慈濟志業,需要載回收物時,他就把兒子馬尚豪帶在身邊一起出勤。他希望以上人的法教導兒子,用身教帶領孩子成長。
但,每每在值大夜班、夜深人靜之時,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馬永昌心裏不免難過;另一方面,又擔心著兒子年紀還小,卻沒有母親相伴成長......
熬不過去時,他就打開大愛臺收看「靜思晨語」,用上人的法幫自己度過心的關卡。他說:「執著小愛就走不出來,若是把大愛的環境當成助力,就能引導自己去消化這一切。」在人生的低潮期,他感恩慈濟法親的相伴,幫忙照顧成長中的兒子;每日晨起薰法香,也讓他的心安住在恬靜中。
期待塵盡光生
馬永昌說,聽聞上人談「塵沙惑」,種種無明微細無量不可計數;而凡夫就是反反覆覆起心動念,應該要用佛法來轉念,讓煩惱愈來愈少,「聽上人開示《法華經》,我的心比較安定,不會心神不寧,對所遇到的人生歷程得以釋懷,知道如何面對孩子與自己的未來。」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歲末祝福,馬永昌上臺和一千五百多位慈濟志工分享:「因為知道慈濟是一條正確的人生路,所以善用時間、把握因緣,一心做環保。薰法香後,我的心平靜,也慢慢放下了許多煩惱。」
王明春說,馬永昌在投入志工之初,也曾經歷父母不認同以及失婚的考驗,但他仍然堅定願力,步步踏實;他為人善良,不論人是非,在勤務上很有承擔,雖不擅於言辭表達,總是用最真誠的行動關心別人。
兒子馬尚豪最敬佩爸爸不眠不休做好事的精神。十餘年來,乖巧懂事的他,跟著爸爸做環保、薰法香,白天也會陪伴阿嬤到洗腎中心洗腎,為了分擔爸爸肩頭上的重擔,他半工半讀學得一技之長,轉眼也將在今年完成學業後進入職場。
對馬永昌來說,在日與夜的交替輪轉間,他找到了時間的平衡點;更在佛法的薰陶與付出的歡喜中,找到支撐他生命的堅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