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走慈濟路

0觀看次
A- A+

撰文/葛素萍;攝影/詹大為、黃振瓏、邱垂崇

一顆善種子

「阿萍,我們家倒了,妳爸和小妹都在裡面。」娘家媽媽急忙打電話來,她在電話這頭嚇到一個踉蹌。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夜裡,站在彰化縣員林鎮(現改為市)龍邦富貴名門大廈前,原本十六層樓高的大樓斷成兩截,想到父親與小妹都還受困在塌陷進地下室的五、六個樓層裡,她背脊發涼到顫抖了起來。

父親負傷狼狽又驚慌的從另一棟大樓走了出來,她衝向前去緊緊地抱著他,試圖安撫父親的害怕與顫抖,父親急著說:「小妹被牆壓住了,還活著,快去救她。」這才知道,父親從房間脫困後,馬上去找小妹受困的位置,一直站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室裡陪伴、安撫小妹。

她心疼不已,無法想像在餘震不斷的當下,是多大的愛,支撐著父親在這樣極大的危險與驚慌中,一心只想守護著女兒,而此刻的小妹又該有多恐懼?

大哥、先生和她來到漆黑的地下室,「在那裡!」她一眼辨識出父親在家中陽臺種植的蘭花,用手電筒的光指出了家的方向。

三人翻過陽臺,緊鄰陽臺的牆已經倒塌,家裡的格局錯位、地板傾斜,整個客廳被擠壓成狹小的梯形,小妹躺在床上被震到了客廳,被一整面偌大的牆壓得動彈不得,包裹著棉被加上被牆重壓到四肢麻痺、呼吸困難到就要昏厥過去,聽到家人的呼喚,小妹「啊……」因極度恐懼尖叫了起來。

餘震不斷,每搖一次小妹就再崩潰一次。「妳放心,我們一定會救妳出去。」不斷安撫小妹的當下,發現單憑三人的力量根本救不出她。

大哥說:「阿萍,妳快出去求救。」她衝出戶外拉住一人臂膀:「求求你們,我妹被牆壓住了,她還活著,你們可以幫幫忙嗎?」沒想到幾個素昧平生的壯漢竟義無反顧,立即跟著她進到了地下室救出小妹,事後回想起來,她遺憾,自己未能即時向他們問清身分以便日後登門道謝。

父親和小妹被救護車送到鄰近醫院,急診室裡幾乎都是大樓的住戶與聞訊趕來的家屬。夜裡,醫院的救護車、推床輪子的滾動聲、器械聲從未停歇,急著到醫院來找親人的,找著的、沒找著的……,每個人、每個結果都牽繫著住戶的心,這一夜,還能見面是大家僅存的希望,還能活著就是好消息。

一夜的折騰,天終於亮了,望向窗外的陽光,恍如隔世,而這夜過後,她也得了創傷症候群,有兩、三年的時間,她不敢靠近大樓、不敢進入地下室與密閉空間。

「叩叩叩……」一大早病房的門被輕推開來,病房裡來了第一個關懷的團體-慈濟,對方遞給母親救助金和幾樣簡單的盥洗用具,在無常面前感到渺小的她,一股暖流迅速在她心底流竄,「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以報。」她在心底堅定的說。

九二一的巧妙因緣

園長的堂妹是慈濟人,來幼兒園向老師們募款:「省下飲料錢就可以救人了喔。」
「我可以加入會員。」想起九二一那天清晨,她體悟到這是巧妙因緣,馬上填下夫妻和兩個孩子的資料。

「妳兒子想不想上慈濟兒童班?」永靖兒童班試辦初期,師姊到學校來邀約。
「好」,知道慈濟的善與人文,她幫兩個兒子報了名。
「孩子上兒童班,爸爸或媽媽也要到兒童班承擔功能喔!」
覺得自己同在教育的領域,應該可以勝任,她也答應了。

進到兒童班,受邀承擔最熟悉的課務一職,並分配到負責與幼兒園孩子年紀最相近的信心班,很幸運地在這一班一直遇到很好的夥伴,開會、討論、溝通、調整、備課、練習、上課,大家都保持著很好的默契、合作無間,雖然也會遇到難題,但彼此的無條件支援、互補也總是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一次兒童班的活動日,幾個媽媽在聊天,其中一個媽媽說:「兒子早上還說不來,我就說,你就是皮、講不聽,要去讓慈濟教才會乖啦!」
她聽見了,說:「其實孩子跟大人一樣都需要鼓勵,如果老公告訴我們說,『妳脾氣這麼壞,去給我做慈濟看看會不會溫柔一點』,妳會想來嗎?」
對方笑回:「當然不會。」

「我也不會,孩子也是啊,他會覺得自己是因為被否定才要來慈濟,當然每次都抗拒,我們可以依孩子的優點鼓勵他,你這麼善良、這麼喜歡幫助別人,慈濟很需要你耶。」

在兒童班承擔課務,她覺得自己和家長、孩子之間是教學相長,有時候她也會從別人的反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畢竟這一天早上她才對著賴床的兒子氣急敗壞呢!

靜思語的影響力

任教的園所園長,本來就很認同《靜思語》,毎個月都要求老師教孩子一句靜思語,並製成標語掛在牆上。而身為老師的她,在加入慈濟兒童班的課務團隊之前,雖然覺得《靜思語》是很棒的品格教育,卻因幼教工作繁忙、課程緊湊、瑣事又多,也只是抱著配合園長的心態,帶著孩子念一念,稍微解釋一下意思便罷。

進入課務團隊之後,為了確實掌握活動日當天分站活動進行的流程與時間,她每個月會抽一天利用學校午休前、後空檔或下課時間請班上的孩子幫忙簡單演練一次。一些已經完成工作的孩子總是搶著要參加,而那些動作慢的常常在一旁說:「我也要。」「老師可以等我嗎?」或是向其他孩子抱怨:「喔,毎次都是你參加。」

孩子這樣真切的反應也點醒了她,「既然孩子們都那麼喜歡,不如把它正式納入課程,課表再調整一下應該就可以挪出時間了。」覺得兒童班的靜思語課程有時較艱深,不適合大班的孩子,她到靜思書軒買了一套兒童《靜思語》,從裡面找出淺而易懂的,並自己設計教案、製作教具。

「老師,妳不覺得教靜思語會影響孩子的宗教信仰自由嗎?」一位家長因信仰不同,語意不善的向她詢問。
「其實《靜思語》是很棒的品格教育,裡面沒有引導孩子要信仰任何宗教的隱喻,寶貝有跟你們提到老師在教《靜思語》時說要信佛教或是慈濟嗎?」
「那倒是沒有。」家長回。
「幼兒園年紀是建立孩子品格教育的最佳時期,只要是善的、對孩子有幫助的,我們都很樂意帶給孩子,如果您們宗教裡有適合的品格教育,也歡迎您引導給寶貝,讓他到學校跟大家分享喔。」
「我也不是反對《靜思語》啦。」家長忙著解釋。
「我懂、我懂,能理解您的擔憂。」她知道,家長願意正面說總比在背後批評要好的多。

這件事也讓她學習要正視家長認同度的問題,等人家上門來反對,還不如先打預防針,她重新設計聯絡簿,並把靜思語落在每一天的頁尾,毎周五設計一張靜思語親子學習單,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完成,希望爸爸、媽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能真正理解《靜思語》要帶給孩子的美善知識。

曾有家長分享,在動彈不得的車陣中,爸爸不耐的發起了脾氣,孩子對他說:「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兄弟姐妹間發生爭吵,孩子突然說:「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不要跟你吵了。」

在花季過後才來風景區,看著光禿禿的樹幹,家人不免失望,孩子安慰著:「心美,看什麼都美。」
孩子落實在生活中突如其來的一句,像個小大人般,常讓家長莞爾一笑,並從中看見《靜思語》帶給孩子進而影響家人的正能量。

夏季時期一個媽媽說:「老師,妳知道嗎,昨天晚上,兒子居然叫我睡覺不能開冷氣,說什麼地球媽媽發燒了。我告訴他我很熱,他居然說,難道我們要為了自己的舒服而傷害地球嗎?我說,也對啦,不然開一個小時可以吧,他才答應。」媽媽繼續笑著說:「雖然覺得他很囉嗦,卻很有道理,就被他說服了。」

堅持做對的事

幾年前,誤解慈濟的言論與報導排山倒海而來,在家人的堅決反對之下,她褪下了制服離開了軌道,她的心瞬間歷經了千錘百鍊,好一陣子心終於平靜下來,她告訴自己,在生活中也可以走慈濟路,將《靜思語》、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教學中,說不定能像漣漪一樣往外拓展開來。

毎個人、毎件事都不可能被完全認同或不被認同,但她只單純想著,堅持對的事情,毎回只要能再多影響一個孩子就足夠了,期許自己當個播種農夫,在孩子心中灑下蒲公英的種子,等待他日生根發芽,花開之後定會隨風颺起到達更多的地方。

好比九二一那年落在自己心中的那顆種子,最後,她提醒自己「身段放輕,才能飄得更遠更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