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靜思語人文饗宴》系列報導
撰文/劉麗美;攝影/陳靜惠
青春期是叛逆時期嗎?每個人都走過青春年華的歲月,還記得當時年輕的自己在想什麼嗎?何不把自己再倒回數十年,回到那青澀的歲月,換個青春的頭腦,用心去感受現代年輕人的想法?
在嘉義靜思語人文饗宴中,有一個屬於教育功能的合唱團隊,成員來自各年齡層的學生、老師、家長等,而正值青春期的國中、高中生,要他們放下繁重的課業、捨棄和同學逛街遊玩的機會,乖乖站著唱歌、彩排實屬不容易。
在一次演練時,彼此分享內心世界。就讀高中的小平(化名)在台上沈寂了好久,才說出他前二天和父親不愉快的經驗,「我不想跟父親吵架,是他先對我口氣不好的。」小平說出內心的委屈,而他的同學也是好朋友小安(化名),貼心拍拍他的肩膀安慰著,「我可以當你的出氣筒喔!你可以打我沒關係!」年輕人的對話,讓小平噗哧笑了出來,緩和了情緒。
一時的情緒反應,可能因此失去理性,而做出後悔的事。面對情緒或脾氣來臨時,小安送給小平一句可以快速滅火的靜思語:「生氣是短暫的發瘋。」而志工則分享「理直要氣和」──就算自己有理,也要溫和溝通;建議小平假設自己是父親,會如何處理這件事?讓孩子試著以不同角度來思考,從中增長智慧。
小安也分享有一次的探索課程是以遊戲卡片來拯救地球,而小安那一組是最快完成的,他先讓地球處於全面的災難,再予以拯救,而陪伴的志工並不贊成這樣的模式。小安則認為這只是紙上談兵的遊戲,他說,「若玩個遊戲可以救地球,那救地球也未免太簡單了!」
小安表示,救地球是要落實在生活中,就如高中生的他,一週吃素三天、每天攜帶環保餐具、不用塑膠袋、做好資源回收分類......他拿著麥克風,勇敢反問大家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讓救地球的行動更具體化?
長期陪伴孩子的志工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或師長只是站在關懷及引導的立場陪伴,不能左右他們的思想。」當我們放下舊思維的束縛,用「心」去聆聽,就能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就如現在的慈濟團體,有許多有心投入的年輕人,他們創意無限,要鼓勵他們表達出想法;尊重他們,以年輕人的具體行動,延續幫助弱勢、環保愛地球等理念,就如靜思語所說:「讓善的種子生生不息,愛的能量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