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淇
心田聯絡處「七月吉祥月祈福會」中,一位揹在媽媽胸前參與〈說法品〉梵唄演繹的小男孩,成了全場焦點,慈濟精神似乎已自然融入他幼小的生命。(攝影:林昭雄)
中區心田聯絡處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一位揹在媽媽胸前參與《無量義經 說法品》梵唄演繹的小男孩,成了全場最注目的焦點,彷彿慈濟精神早已自然地融入他幼小的生命。
他是一歲八個月大的「樂樂」。原本彩排時是由阿公阿媽抱著坐在台下當觀眾,却在一次又一次彩排時,會隨著法音響起,眼神閃亮,兩隻小手跟著節拍揮舞,似是非常熟悉梵唄的旋律。
媽媽看見孩子一副渴望參與的模樣,便將他揹在胸前一起上台。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哭不鬧,反而露出燦爛笑容,雙手也隨著眾人的節奏舞動,純真而專注。
2023年《無量義法髓頌》演繹時,這位母親懷著五個月身孕參與其中,莊嚴的法音透過音樂胎教,在孩子心田中播下菩提種子。(2023/10/21;攝影:謝佳成)
不禁回想2023年《無量義法髓頌》演繹時,這位母親正懷著五個月的身孕參與其中,許是當時莊嚴的法音,透過音樂胎教,在孩子的八識田中播下了菩提種子。而生在慈濟家庭的「樂樂」,自生命蘊育時即浸潤在善法的薰習中,如今尚在牙牙學語的他,便展現對經藏的喜悅與自在。這不只是溫馨的親子互動,讓大家看到美善的因緣在新世代延續,更是慈濟精神代代傳承的縮影。
上人說:「慈濟正式在佛教中立宗,慈濟宗建立在我們這一代,我們每個人要有責任弘揚,讓慈濟魂不斷延續下去」。這不是口號,而是透過日常的實踐。就如「樂樂」隨著梵唄揮舞的小手,好似臺語的「湠」字,不僅有著「代代湠」的生命力,也見證了慈濟精神無所不在。
「讓慈濟魂延續下去」不只是口號,而要透過日常實踐展現。如同臺語「湠」字,象徵代代相承的生命力,也見證慈濟精神無所不在。(攝影:楊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