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童軍情,一生茶道人文路

0觀看次
A- A+

文.許愷玹

李阿利老師(左四)身著中華民國童軍制服,胸前繡著榮譽徽章,領巾端正而柔和,已屆從心之年的資深童軍依舊帶著堅毅神采。(攝影:鄭春金)

清新的早晨,身著中華民國童軍制服,胸前繡著榮譽徽章,領巾端正而柔和,已屆從心之年的資深童軍依舊帶著堅毅神采。她是李阿利,正準備北上參加童軍會議。擁有近一甲子童軍資歷的她,同時也是靜思茶道的資深教師。

歷經四次抗癌手術,阿利老師始終以微笑面對,眼神依然堅定。她說:「我跟上人發願,要用健康的身體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話鋒一轉,她又俏皮地笑著補充:「阿利老師不只會茶道,我最會唱歌、跳舞、做遊戲。」是的,她擁有赤子之心,認為慈濟人也能以可愛活潑的形象示人,打破外界對慈濟人嚴肅的印象。

1992年受證後,阿利老師便向上人請求,讓當時年幼的孩子們能隨父母一同參加慈濟。憑藉多年帶領童軍的經驗,她與夥伴們用心規劃兒童班,隔年更向上人報告成果,並獲賜名為「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

李阿利老師(前排右四)到雲林聯絡處為茶道初階班授課,並與雲林區的茶道老師共餐家聚。(圖片來源:吳惠富提供)

童軍會議前一天,她先到雲林聯絡處為茶道初階班授課,並與雲林區的茶道老師共餐家聚。阿利老師溫柔、謙卑、優雅的形象人人熟知,而她對人的溫暖與真誠,更是無庸置疑。

那天,她滿心感動地擁抱著葉大復師姊,因為葉大復師姊特地帶來她最愛的鹼粽。這讓她回憶起多年前,葉大復師姊曾帶鹼粽到彰化上課,她將鹼粽帶回家孝敬公婆,公公忍不住讚歎:「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鹼粽!」許是阿利老師因此想起了公公婆婆,感動與思念的心情染紅了她的眼眶。

身為茶道老師,不能因已具師資資格就停下腳步,而是要不斷學習、不斷精進,時刻自我栽培。(圖片來源:吳惠富提供)

餐後家聚,茶道老師們圍坐一堂。我雖非茶道老師,僅以後輩身分旁聽幾耳,卻也受益良多。阿利老師除了布達靜思茶道的最新消息與考核條件外,更一再勉勵大家,身為茶道老師,不能因已具師資資格就停下腳步,而是要不斷學習、不斷精進,時刻自我栽培。她叮嚀:「對學員要先搏感情,才有可能傳功夫。也要時時問自己,有沒有比以前更能忍辱、更能忍耐、更能忍讓?」

她回憶起當年與在座多位師姊一同學習的歲月。當時茶道課在彰化上課,楊秀麗老師的孩子約莫三歲,總跟著母親從雲林往返課程──孩子在下午的花道課時先睡個午覺,下課後再帶到鹿港用晚餐,接著回到靜思堂繼續參加晚上的茶道課。現場不少老師都會心點頭,因為這是一段大家共同走過的學習記憶。楊秀麗老師深情表示感恩:「我取得師資後,很感恩阿利老師還要我繼續學三年,正因如此,我才能在茶道基礎上真正紮根。」

楊秀麗老師很感恩李阿利老師要她在取得師資後繼續學三年,讓她在茶道基礎上真正紮根。(圖片來源:楊秀麗提供)

阿利老師也以上人的法語提醒:「對內,對錯可說;對外,是非莫談。」課堂上若有意見不同之處,絕不可當場爭執,而應退到沒有外人的地方再行討論。她再三囑咐,師姊妹要彼此疼惜,因為能共同相處的時間,勝過許多世間緣分。靜思茶道強調人文,而人文的核心,正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最善、最美的互動。

爾後的課堂上,阿利老師以其豐厚的學養、優雅的氣度與真誠之心,深深吸引著所有學員。從蒲團的使用到坐姿的端正,從泡茶的細節到人生的禮儀,她總能以溫柔而精確的言語引導,令人心悅誠服。她的課堂不靠投影簡報,卻字字珠璣,法語如行雲流水,令人難以同時兼顧欣賞與筆記。

從泡茶的細節到人生的禮儀,李阿利老師總能以溫柔而精確的言語引導,令人心悅誠服。(圖片來源:吳惠富提供)

正在培訓委員的學員溫雅妮分享:「在茶道中,遇見自己;在老師授課中,遇見更多單純、善良、敦厚的人文。老師充滿著茶人的氣質與涵養,值得每位同學學習。凡事從自己做起,讓人生更有意義,感恩這一切的不同。」

而正在茶道路上的我,也思索起阿利老師對即將應考師資的師姊們,那句溫柔卻銳利的提問:「為什麼想要考茶道師資?」

是為了榮耀,還是為了責任?是為了名分,還是為了傳承?

靜思茶道不只是茶香裊裊的技藝,更多的是「心靈修持」與「人文關懷」,強調透過奉茶傳遞尊重、感恩與愛,屬於慈濟精神的生活實踐。正如阿利老師一生堅持茶道、行善不輟,她所散發的芬芳,不只停留在茶席之間,更沁入人心。

靜思茶道不只是茶香裊裊的技藝,更多的是「心靈修持」與「人文關懷」,強調透過奉茶傳遞尊重、感恩與愛,屬於慈濟精神的生活實踐。(圖片來源:吳惠富提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