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渙、天意、天戒(賴索托)、裴宥蘭、裴愛玫(墨西哥)
整理.李玉如、吳沛汝、編輯組
用愛澆灌世間──德渙師父
每天,我們都會互道「早安」;「早」的後面有一個「安」字,可見安全、安定與安心是多麼重要。然而,每當看到新聞畫面,卻常讓人感到不安,無論身處何地,災難總是說來就來,難以預期,也無從防範。
人間要如何才能安呢?就是上人一直不斷引導我們的「行善造福」。
上人教導我們以愛澆灌世間,化解心中的恨、仇與怨。許多人因此找到寧靜,安心生活,並持續向前邁進。(攝影:管海玲)
上人表示,因為人氣,所以感得天氣。人的內心所產生的氣,累積起來就會形成一股龐大的無形力量。就像一群人聚在密閉空間中,每個人散發的熱氣,會讓整個空間燠熱難耐。同樣地,所謂的「四大不調」之苦,也可以理解為人類共同累積的結果。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從人的身上著手,因為人心是最大的起點。上人教導我們付出愛,用愛澆灌世間,讓心中的恨、仇與怨逐漸得以化解。許多人因此找到了心中的寧靜,安心度日,並不斷地向前邁進。
我們要讓生命不留白,積極付出去影響他人,並成為他人的貴人,一起引導大家用愛撫平世界,創造一個更加祥和的社會。(攝影:王永周)
我們要讓生命不留白,做一些有意義的付出,去影響他人。當影響的人越多,世界改變的機會也就越大。每個人身邊都需要貴人的扶持,我們也應當成為他人的貴人,一起引導大家用愛撫平世界,創造一個更加祥和的社會。
今天很高興有四位海外學子,他們來到臺灣學習華語,接觸了慈濟,發心立願,學成之後要回當地去造福當地,改善當地的風氣,進而影響當地,讓社會變得更祥和。
臺灣學習之旅──天意(賴索托海外學子)
天意透過賴索托海外學子天戒的介紹認識慈濟,並因此萌生了幫助他人的新夢想。(攝影:黃宗保)
2023年大學畢業後,我在天戒(賴索托海外學子)的介紹下,認識了慈濟。原本,畢業後的我只想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並全心投入其中。但加入慈濟後,我有了新的夢想──幫助他人。從愛心大米發放活動,到逐戶探訪感恩戶,每當看到受益者臉上溫暖的笑容,我都深受感動。
每天閱讀上人的《靜思語》,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透過各種慈濟活動,天意學習到許多知識;上人的法也讓他更有自信,能勇敢站在大家面前,分享在臺灣與慈濟所學。(圖片來源:擷取自天意簡報)
自從加入慈濟的第一天起,我就感到非常幸福。雖然出生在貧困家庭,但透過各種慈濟活動,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上人的法,也讓我對自己更有信心,能勇敢地站在大家面前,分享我在臺灣以及在慈濟學到的知識。學校也會舉辦讀書會,讓我有更多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除了在學校學習或參加其他活動之外,我們還會上人文真善美的課程,學習相關技巧。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我在發音和聲調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難,但透過不斷練習,並利用網路影片和大愛臺的新聞學習發音和識字,我逐漸克服了挑戰。
在非洲,沒有颱風和地震。感恩郭又銘老師帶領我們前往嘉義災區救災,希望回國後能將在臺灣所學的經驗與家人分享,讓他們也成為幫助他人的人。我也發願跟隨上人,學習慈濟的精神理念,回國後將上人的法分享給年輕人,讓大愛的種子在賴索托散播不止。
天意感恩郭又銘老師帶領前往嘉義災區救災,期盼回國後將在臺灣所學的經驗分享給家人,讓他們也成為幫助他人的人。(圖片來源:擷取自天意簡報)
慈濟因緣──天戒(賴索托海外學子)
因為曾在賴索托參加慈濟活動的因緣,以及透過慈濟的幫助與推薦,我申請進入「慈濟華語中心」學習,進而有機會來到臺灣,更深入地了解慈濟的理念和上人的精神。
我接觸慈濟的契機,是在2021年5月。當時,慈濟志工來到我們社區發放大米,而我也是其中的領取者。我被他們慈悲與付出的精神深深感動,其有一位志工對我說:「用一顆善良的心,讓世界更美好。」於是,我決定加入慈濟。
來臺灣讀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更是人生轉變的開始。感恩上人、慈濟和賴索托負責人周肇麗師姊給我這個機會,慈濟點亮了我的心,也為我指引了正確的人生方向。
天戒因曾在賴索托參加慈濟活動,並透過慈濟的推薦,申請進入「慈濟華語中心」學習,進而來到臺灣,更深入地了解慈濟理念與上人的精神。(攝影:黃宗保)
初到臺灣時,由於文化差異,我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相當陌生。有時候聽不懂老師的話,常跟不上進度,但我沒有放棄,每天都花時間努力學習,並找機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而師姑、師伯的照顧,更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在臺灣一年八個月的時間裡,我不僅學習中文,也學習人文真善美,協助翻譯、參加讀書會,並跟隨師父學習環保。這裡的教育讓我學會了感恩、尊重與付出。
未來,我願意承擔慈濟人文真善美的使命,用相機與筆記錄人間的美善與慈悲,傳播慈濟的大愛,讓更多人了解慈濟感人的故事。我也發願回到賴索托貢獻所學,並在當地撒播愛的種子。
天戒發願承擔慈濟人文真善美的使命,用相機與筆記錄人間美善與慈悲,傳播慈濟大愛,讓更多人感受其感人故事。(圖片來源:擷取自天戒簡報)
一顆愛的種子:羅西歐──裴宥蘭(墨西哥海外學子)
2017年9月19日下午一點十四分,墨西哥發生規模7.1的強震,造成首都墨西哥城等地嚴重傷亡。隨後,慈濟於同年12月7日至14日,在五個城市舉辦六場大型發放,並在重點災區提供義診服務。同時,透過「電子愛心卡」的方式,預計發放超過一萬戶的物資卡與慈濟毛毯。
災難中,我們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慈濟志工從遙遠的臺灣和美國來到墨西哥伸出援手,當地居民起初不相信外國人會來墨西哥幫忙,甚至以為慈濟會像其他慈善團體一樣,在災後援助結束後就離開。然而,從災後直到今日,慈濟始終支持著當地居民,這分長遠的陪伴,讓許多墨西哥人深深認同慈濟,甚至選擇加入慈濟的行列。
從那時起,一段「愛與關懷」的樂章慢慢展開。慈濟在墨西哥逐漸成長,如同一顆愛的種子慢慢發芽。短短半年內,墨西哥志工人數從零增至兩百八十位,其中已有十七位受證慈濟委員。如今這分愛的連鎖反應,還在墨西哥繼續發酵著。
墨西哥普埃布拉州9月19日發生規模7.1強震。慈濟志工經兩個多月勘災後,展開大型發放與義診,送出物資卡與環保毛毯。(2017/12/13;攝影:莊慧貞)
羅西歐(法號懿心)自2017年開始在慈濟擔任志工,六年後成為慈濟委員。她初次接觸慈濟,是因為有一天看到來自臺灣的團體前來幫助她,並邀請大家參加家訪活動。當時的羅西歐,難以相信世界上竟存在如此無私的愛。
從小,她就有一個夢想──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迷途的人,因此她決定加入慈濟。加入後,她學會以平靜、耐心和愛心伸出援手,並付諸行動完成許多善事。她的同理心源自自己曾走過的艱難道路,因此在幫助他人時,更能引起對方的共鳴。
此外,羅西歐也為Bordo de Xochiaca垃圾場的家庭帶來希望。那裡的孩子因需跟著父母做垃圾分類,失去了上學的機會。羅西歐懷抱一個夢想,希望能興建一座圖書館,讓孩子們有地方可以讀書。同時,她也為孩子們舉辦活動,送上玩具、糖果、衣服和生活用品,只希望他們能有一段美好的童年回憶。
羅西歐(左)希望能幫助孩子和年輕人繼續接受教育,夢想著和慈濟攜手,為更多孩子開啟一條光明的道路。(圖片來源:擷取自裴宥蘭簡報)
羅西歐有一個堅定的心願──幫助孩子和年輕人繼續接受教育。她相信教育是改變未來的鑰匙,她不只希望孩子們能填飽肚子,更希望他們培養智慧與品德,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為自己曾經歷過沒書可讀的困境,她夢想著和慈濟攜手,為更多孩子開啟一條光明的道路,讓他們擁有尊嚴、幸福和未來。
羅拉的故事──裴愛玫(墨西哥海外學子)
羅拉(圖右者)自2017年接觸慈濟後,學會以慈悲與同理心幫助他人,並在服務中展現耐心與成熟。(圖片來源:擷取自裴愛玫簡報)
2017年地震時,羅拉第一次接觸慈濟。她發現,慈濟所展現的人文、愛心和慈悲,是她在其他團體中未曾見過的。
這些年來,她越來越認同慈濟,並透過上人的法和各種課程,學會如何幫助需要的人,也學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她變得更有耐心與成熟,懂得整理和安排事務,也增添了同理心。這些改變,讓她在工作和服務時,能以更加柔軟、慈悲的心去陪伴他人。
2025年,羅拉參加了許多活動,包括為慢性病患者發放物資、關懷個案家庭、到醫院送早餐,也為弱勢家庭募集衣服和玩具,甚至在公共食堂廚房幫忙。
羅拉夢想在墨西哥建立慈濟醫院,為貧困家庭提供優質醫療,並發願一生行善,將自己曾接受的愛心回饋社會。(圖片來源:擷取自裴愛玫簡報)
羅拉心中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在墨西哥建立一所慈濟醫院,專門為貧困家庭提供免費且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期盼每一位病人都能被悉心照顧,感受到真正的人文關懷。
她發願一輩子擔任慈濟志工,用自己的熱情幫助他人,把痛苦化為希望,並將自己曾接受的愛心回饋給社會。
很感恩能有機會來臺灣學習,未來回到墨西哥時,希望將在臺灣學到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種下善良和希望的種子。
(整理自2025年8月12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