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怡慈
大林慈濟醫院志工在新春期間,設置春聯與童玩攤位,供應蔬食午餐、熱茶與音樂,帶來一絲安慰。(攝影/許雅蕙)
有句話說:「喜樂的心是良藥。」新春期間,大林慈濟醫院志工於醫院大廳設置彩繪春聯與童玩攤位,並供應蔬食午餐,佐以熱茶與音樂,一解無法返家過年的病患家屬心頭的鬱悶。
志工們忙碌地張羅,直到午後才得以稍作歇息。回到志工休息室,我的目光便被兩位師姊的身影所吸引。她們在針線交織間,流露出禪定般的清靜,低頭細看,桌上擺放著一隻以毛線勾織而成的細緻小烏龜,緊密的線圈勾成圓潤的身形,黑亮眼珠純真地注視著每個人。
林秀容(左)和吳紫玉(右)在志工休息室中,專心勾織毛線小烏龜。(攝影/黃怡慈)
烏龜的頭上點綴著一朵小花,更添靈巧與精緻。有藍配白、灰配白,甚至紅配綠......等,色彩十分鮮明。這些小烏龜看起來精神飽滿,不僅療癒人心,更吸引眾人的目光。林秀容師姊抬頭說:「藍白配是『藍天白雲』的慈誠委員,灰白配是『飛天菩薩』......」每隻烏龜的配色都對應慈濟制服代表的使命與承擔。「這隻紅配綠不是狗臭屁哦,是歡天喜地!」聽得大家眉開眼笑。
兩位師姊上午在廚房幫忙備餐,餐後又投入刷洗碗盤的工作,勞累了一上午,她們卻沒有小憩片刻,而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專注編織著。
每隻烏龜的配色,都象徵著慈濟制服所代表的使命與承擔。(攝影/林秀容)
為什麼在勞累之餘,她們依然樂於付出?林秀容師姊說:「上人希望弟子能弘法利生,幫助苦難眾生。然而,我不擅言辭,就讓這些手工藝來幫我義賣募款。」古稀之年的她,參加社區的針織班,從中得到靈感,並透過網路影片學習如何編織小烏龜。一旁協助的吳紫玉師姊補充說,烏龜的身體、四肢、頭尾等結構都要分開製作,然後再行縫接組裝。做好一隻小烏龜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所以要把握時間趕工。
輕輕拉開烏龜的尾巴,竟意外地變出一條捲尺,龜背還可以當針插,可愛又富實用性。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巧手編織出的作品,竟出自一雙黝黑、帶著歲月痕跡的手。那是一雙經年累月勞動的手,指節微微彎曲變形,卻依然靈巧地勾勒出這分溫暖與細膩。
曾有志工將林秀容師姊編織的烏龜呈給上人。台語中,「龜」是「久久長長」的諧音,上人予以妙讚,意味著做慈濟應當像這隻小烏龜一樣,長久持續,世代相傳。從那一刻起,她的烏龜不再只是普通的手工藝品,而是寓意深遠非凡。
林秀容的巧手無限,甚至將雨傘布改造成手提袋或遮陽帽進行義賣。(攝影/林秀容)
林秀容師姊的巧手不僅於此,她還會將雨傘布改造成手提袋或遮陽帽義賣。為了將親手製作的物品帶來,她大包小包地扛在肩上,一路從高雄搭乘火車奔波而來。即使在火車上,她的雙手也沒閒著,依舊低頭忙著編織,分秒不空過。
來醫院當志工,除了攜帶自己的衣物行囊,還有滿滿要義賣的手工創作品。即使肩膀痠、背疼、腰累,甚至眼睛已略顯老花,她依然義無反顧。她心心念念惦記著:「能為上人做些什麼?」她將義賣所得,以「高雄大樹和氣」的名義捐出。這分發自內心的單純與清淨,沒有絲毫計較,只有無私的奉獻。
即使在火車上,林秀容的雙手也沒閒著,依舊低頭忙著編織,分秒不空過。(攝影/林秀容)
記得十多年前,我剛接觸慈濟時,白天做完醫療志工後回到寮房,遇到一位志工說要去修繕紗門。一問之下,是她看到破洞的紗門已經數月,還有鬆脫的門把,她說這只是一點小錢小工,自己來就好。回想當年,原來就是這位林秀容師姊。
她簡直把醫院當作自己的家在維護,那時我才明白,慈濟志業是由許多人不計較得失維護而來。許多人習慣只是使用公物,即使損壞了,也不會像她一樣記在心上,等到下一趟來做志工時,主動攜帶工具,默默修繕,讓環境更加整潔舒適。她的劍眉英挺,雙眼炯炯有神,聲音渾厚而堅定,透露出一股正氣凜然的氣質。然而,在這剛毅的外表下,卻有這分細心與責任感,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針一線,不僅編織出物件,更蘊含歲月的韌性與慈悲的誓願。林秀容以樸實行動,善盡本分,守護醫院。(攝影/黃怡慈)
2024年歲末上人行腳至大林慈院,即將離開前往下一個行程時,林秀容師姊與志工們列隊於兩側送駕,她站在最不起眼的位置,默默揮手送別。然而,未曾料到,上人竟在走過之際停下腳步,轉身回望,目光落在她身上。
「要把醫院顧好哦。」上人的聲音雖微弱,但清晰地傳入她耳中。她一向低調不張揚,也不曾期待上人對她有所關注,那語氣彷彿是親口交付的囑託,令她既震撼又感動,彷彿與上人心有靈犀。
每一針一線,編織的不只是有形的物件,更是歲月的韌性、生命的溫度與堅定的誓願。林秀容恪守上人的教誨,竭盡所能,善盡本分,以最樸實的方式踐行慈悲,守護我們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