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家帶眷演繹 孝道帶回家

0觀看次
A- A+

文.羅文伶、黃美麗、張麗雲

「......父母快樂得安詳,不違如來聖教義,孝養敬順能兩全。」2025年1月12日,臺中靜思堂舉辦了一場由年輕人策劃與承擔執行的青年社區歲末祝福暨《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參與的年輕演繹人員中,有些仍是單身貴族,也有許多全家總動員入經藏。

無心插柳 小法船也「報恩」

郭湘羚的一雙兒女(前)參加《跪羊圖》、《報恩》和《終曲》三個曲目,歌詞琅琅上口,動作敏捷有致,快速變換步伐,表現不輸成年人。(攝影:簡鴻海)

「我沒有特別鼓勵他們,是他們很自然地跟著我進來(慈濟)了!」參加演繹的郭湘羚兩個分別十一、九歲的孩子,也全程參加了《跪羊圖》、《報恩》和《終曲》三個曲目。兩人不僅對歌詞琅琅上口,動作敏捷到位、快速變換步伐,表現絲毫不遜於成年人。

2023年,中彰南投區合辦七場《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郭湘羚也在入經藏的行列中。為期三、四個月的排練期間,許多演繹者攜家帶眷而來;排練時,常由爸爸或媽媽代為照顧孩子,而臺中靜思堂的講經堂內外,隨處可見嬰兒推車,有時還伴隨孩童哭喊著找媽媽的聲音,大一點的孩子則自己找伴玩耍。

在講經堂彩排現場,不乏看到先生協助照顧幼子的畫面。圖為黃榆真(右)排練下臺,抱起哭喊不停的兒子。(攝影:張麗雲)

郭湘羚和賴字宸婚後育有二男一女。《無量義 法髓頌》每周緊鑼密鼓地排練;她將四歲多的小兒子留在家中由先生照顧,自己則帶著兩個年紀較大的孩子去排練。當大人在彩排時,兩個孩子便與其他孩童在一旁玩,然而歌詞唱誦漸入孩子耳根,曲調也幽幽地注入他們的心房;隨著多次反覆聆聽,幾個小蘿蔔頭跟著哼哼唱唱,久而久之,每首曲目的歌詞和節奏都耳熟能詳,就連手語動作也比得有模有樣。

因此,團隊特地為這群小小孩組成一艘「小法船」,在證嚴上人行腳來到臺中時,將這分心意獻給他們心中的「師太」;之後也在農曆七月吉祥月和歲末祝福時上臺演繹。郭湘羚說:「吉祥月的演繹,有一段是《德行品》梵唄,歌詞有點艱澀,孩子聽不懂,但他們自我要求高,看著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抄下來增加印象,連續唱幾次,就背起來了。」

小小孩在演繹排練時跟著哼哼唱唱,久而久之,手語動作也比得有模有樣。(攝影:章宏達)

2024年11月,當企劃團隊在物色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角色時,這群小小孩當仁不讓,有的演繹兩三個曲目,一個下午經過八個小時的排練,儀態仍如規如矩、體力依然飽滿,連大人都自嘆弗如。

孩子是父母的模 重新陪孩子長大

無心插柳柳成蔭,郭湘羚歡喜地說:「兩個孩子只要聽到彩排,就會自動自發去著裝,把出門該帶的東西備好。」看到兩個孩子的改變,讓她很放心。「他們帶著歡喜心去彩排,有時幾個小時排練下來,看得出比較累,但也沒聽他們說過『下次不來了!』」孩子的用心也是父母的模,郭湘羚從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她自勉:小孩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

郭湘羚(左)從孩子身上學到許多,她感嘆:「小孩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攝影:簡鴻海)

郭湘羚婚後在家照顧孩子,當孩子吵鬧時,個性較急的她難免火氣會大些,會罵孩子出氣。參加演繹後,她改以更多耐心和同理心陪伴孩子,並用菩薩的心去愛他們。郭湘羚也很感謝先生賴字宸一路的護持。「那段時間,他都會問我們哪一天有慈濟的活動?他會先把事情排開幫我顧小的,讓我帶老大、老二出門。」

貼心的賴字宸不止這段時間協助顧孩子,平日慈濟若有活動,他也會出力、出時間協助,全家人走入慈濟的腳步越來越快了。

慈濟藏經填滿生活 比手語代替滑手機

王弘凱(左一)與太太梁韻琪帶著國一女兒與小五的兒子參加演繹。(攝影:林萬教)

一起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的還有王弘凱一家。他與梁韻琪結婚將近十四年,育有一女一男。在這十幾年當中,慈濟藏經幾乎填滿了全家人的生活軌跡。

「讓孩子們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除了解孝道的重要性與即時性,落實於生活中並在心裡種下善的種子。」王弘凱從2011年的《水懺》演繹到2025年1月12日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前後共參加了六次入經藏。當初是因慈濟志工的表姊李明荶的邀約,而結下入經藏的因緣。

孩子們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深刻體會孝道的重要與即時性,並將孝道落實於生活中,同時在心中播下善的種子。(攝影:張麗雲)

《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於2024年11月中旬正式啟航。王弘凱一家四口,每到星期五、日的晚上,臺中慈濟靜思堂便成了他們共同的聚處。雖然全家已經好久沒有出遊了,但心裡更掛念的卻是要如何將「孝道」,透過肢體語言具體呈現、感動人心,表達一分為人子女的孝敬之情。

「帶他們來演繹,至少就會少碰手機。」王弘凱如其他父母一樣,每天與孩子的互動,總是在使用手機時間與讀書之間拉扯,「叫他們關也不關(手機),來演繹就可以將時間切割,教育孩子更得心應手。」分別就讀國中一年級和國小五年級的姊弟倆,被安排在演繹隊伍的前後兩排,而王弘凱與梁韻琪則穿插在隊伍之中。這段時間,一家人每日所聊的話題都與演繹有關,孩子們和父母也有了共同話題。

梁韻琪(右)分享《終曲》後半部的一幕讓她印象深刻。她說:「我們不要等父母不在時再來後悔或惋惜,應把握當下,時時噓寒問暖。」(攝影:簡明安)

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讓梁韻琪最有感受的是後半部的一幕,「只剩下空搖椅在搖,坐在上面的父母已離世,人事全非。」她感慨,人們常因忙於事業及小孩,忽略父母仍健在的時光。梁韻琪說:「我們不要等父母不在時再來後悔或惋惜,應把握當下,時時噓寒問暖。」

《父母恩重難報經》的經文感人攝心,旋律百聽不厭,每次聆聽依然震撼。如同2023年的《無量義 法髓頌》,這分「善孝應」,深植人人心中,曲終漣漪不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