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愷玹
在咖啡廳的等待,或睡前的寧靜時刻,細細品味《毫芒微光一念間》中的每一句文字,讓智慧在心間悄然流淌。(攝影:許愷玹)
打開檀施文庫寄來的包裹,赫然見到靜淇師姑的新作《毫芒微光一念間》。這本書在接下來的數日中,成為我的生活夥伴,無論是上樓下樓、外出返家,總是伴隨左右。在零碎的時光裡,或於咖啡廳等候朋友,或於睡前片刻,我手不釋卷地細讀著其中的每一篇文字。
記得我與靜淇師姑初識於靜思精舍,是在茶水區旁的走道上。師姑的言語不多,但那溫暖包容的微笑深深留在我心中。稍後進入齋堂用早齋,我注意到,席間偶有閒聊,而師姑卻是唯一一位恪守「食不言」的原則,其舉手投足皆顯端正規矩,令人由衷讚歎。
翻至書中第二百二十二頁,篇名為《她,用情在人間》。日期標註為二零二三年五月,這正是我與師姑相識後隔日,我於《靜思園地》網站上讀到她的文章時才得知,原來她與我家師兄蔡任弼醫師的懿德媽媽林勝勝,早在花蓮慈濟醫院籌備之時,便是共赴建院募款的好姐妹。那天的認識,師姑以長輩愛護晚輩的目光看我,這分溫情至今未曾退減。
靜淇師姊受邀於《經典》雜誌攝影展,在嘉義市檜意森活村分享以《師徒之間》為題的演講,深入探討師徒之道,傳遞智慧與感動。(圖片來源:靜淇)
二零二三年七月一日,師姑應邀為《經典》雜誌攝影展,於嘉義市檜意森活村進行一場題為《師徒之間》的演講。我專程前往聆聽,並將我與高雄線上讀書會合編的《閱上雲端》致贈師姑雅正。作為文字志工,能將作品呈獻予資深前輩,是莫大的榮耀。畢竟,靜淇師姑是整理上人開示、慈濟重要活動記錄的第一人,筆耕不輟已有四十餘載之久。
檜意森活村的日式木造建築,讓師姑憶起幼時在台南後壁日式宿舍的生活。書中第一百九十七頁的《大地、母親、故鄉》,有師姑演講中提及創作《大地之母》歌詞時的心境,與對災難場景的深刻省思。憶及當時師姑簡報檔上種種紀錄災難的照片歷歷在目,文字讀來也令人心潮起伏。
靜淇師姊分享,早年慈濟人數不多,彼此熟稔如家人;如今,各地分會林立,新一代志工更需積極交流,攜手推展會務。(攝影:呂瑞源)
每年大年初一,是醫療志業回靜思精舍向上人拜年的固定日子。今年,我回到精舍巧遇師姑,所以選擇留在主堂後隔著休息室的廊道上,成為師姑的小跟班,向她請益。觀察師姑迎接客人時,總是從遠處迎上,親切有禮地引導,空檔間我們憑著木欄杆聊起話來。
我問起師姑如何能認識所有客人,且與每一位都如多年好友般熱絡。師姑娓娓道來,早年慈濟人數不多,活動與會務多集中於精舍,各地慈濟委員自然彼此熟稔。而後,慈濟在台中的起家厝「民權分會」設立後,上人行腳中部都是在此處理會務。例如九二一大地震,上人駐錫台中,民權分會成為救災指揮中心,慈濟人齊心協力,情誼愈發深厚。師姑也提醒我,現在各地都有分會,不若以往各地慈濟人都熟識,新一代的志工與委員們,要多與各地慈濟人交流、互相熟識,促進會務推展。
唯有長期不懈地筆耕,才能厚積薄發,在日積月累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風。(攝影:張亦端)
問起師姑如何將上人的法融入文章,既不生硬又蘊含法味。她笑言:「多聞法,用心生活。」師姑當時舉了幾篇文章當例子與我分享,新書第一百五十四頁的《彎下腰,視野更遼闊》,講述上人說師姑踢到櫃子是因「吃飽太閒了」、「沒有彎下腰」;第二百二十九頁的《1354的力量》,記錄了慈濟人在行動中的無私付出,以及第一百二十六頁的《智慧不要倒勼就好》,談及生活中的智慧與修持,這些文字皆因生活中的體會而熠熠生輝。
《毫芒微光一念間》每篇文章後都細心標註了書寫的年月,對許多人而言,這或許只是簡單的日期記錄,但對我而言,卻是解讀師姑文風變遷的重要線索。從二零零零年之前的喜歡引用名家名句、結構清晰井然,到後來行文如流水般自然舒展、無明顯骨架卻充滿韻味,我終於明白師姑為何多次叮囑我要「多練筆」。唯有長期不懈地筆耕,才能厚積薄發,在日積月累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風。
法號「靜淇」,教導以水為榜樣,隨遇而安,無爭無恥,謙卑禮讓,平常心對待得失成敗,安然自處於人生的每一波動。(攝影:蕭嘉明)
翻至第一百三十七頁的《法號的省思》,令人敬佩上人對弟子的深刻洞察。上人解釋師姑的法號「靜淇」,意在教她如水般柔韌,隨方就圓,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敗、逆順褒貶,懂得謙卑禮讓,像水不恥低下一樣的無爭自在。這分「無爭自在」的精神,正是師姑予人最深的印象。
還記得我與師姑聊起她的本名「李惠瑩」,我笑著說:「你會贏!我是愷玹,凱旋而歸;宥媽是勝勝,就是勝利。咱們三個名字湊在一起,豈不就是注定一定要贏嗎?」師姑微微一笑,隨即講起一段往事:「以前有位師姊在上人面前提到我的名字,我一時得意,說是爸爸很有學問,把我的名字取『你會贏』。沒想到,上人聽了卻看我一眼說:『會贏不厲害,要學會怎麼輸才有智慧。』」這番話如當頭棒喝,讓我深感羞愧——凱旋而歸未必值得驕傲,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於在挫敗中汲取教訓,從鎩羽而歸中體會生命的韌性與智慧。
靜淇師姊(右二)是佛法的守護者,亦是生活的行法者,她筆下的毫芒微光,為大家照亮心中的暗處,讓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定。(圖片來源:靜淇)
靜淇師姑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潤澤心田;她的行事,如春風化雨,撫平人心的高低起伏。對應新書書名《毫芒微光一念間》,我試著以此為基,謹對出下聯:「毫芒微光一念間,塵埃點滴萬法明」,以表對師姑的敬意。
靜淇師姑是佛法的守護者,亦是生活的行法者。在她的身上,我見證了一種如水般的智慧與溫暖,而她筆下的毫芒微光,為大家照亮心中的暗處,讓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定。